做(作) 制作(制做) 造 制造 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636页(1219字)
做(作)zuò 制作(制做)zhìzuò 造zào608制造zhìzào 制zhì608
动词。
表示用人工使原料成为可供使用或食用的物品。
“做”和“制作”侧重于用手加工于原料。“做”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很常用;“制作”带加强的语气,有郑重的态度色彩。例如:“他找来了一些纽扣,加加工,做成了各色珍珠”(《当代》,1981,6);“我梦见的不是海洋,而是王榴英帮我做了许多家具”(《小说月报》,1982,3);“他利用铁芯子造型的玄妙,从一辆旧架子车上卸下轴承,找来几块木块,制作成功了飞天器”;“老鲊和老先,也从波朗家里抬来了两把过去走方的汉族手艺人特为波朗制作的木头椅子”(《当代》,1982,1)。
“造”和“制造”侧重于用机械或大型、复杂的工具加工于原料,通过一定工序而产生出成品。“造”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制造”用于正式场合,带郑重的态度色彩,又多用于书面语,而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同上);“要把这样的高级将领的精神和性格,全面地充分地描写出来,以造出一座巨大的艺术雕像”(冯雪峰:《论〈保卫延安)》);“我不能不感谢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着的兵士,靠了他们农人才能够在土地上播种五谷,工人才能够在工厂里制造物品”(何其芳:《老百姓和军队》);“此种信纸即是木刻印刷,今亦不复制造”(《傅雷家书》);“我国制造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也大量出口,在欧美畅销”。
“制”在意思上和“制造”较一致;强调加工使出成品的操作,也有书面语色彩和郑重的态度色彩。例如:“每次我要离家时,她就赶着制好几双鞋,一定要我把她儿子访问出来,把鞋带给他”(《吴组缃小说散文集》);“黄氏作品均系原来尺寸,由专门摄影的友人代制”(《傅雷家书》);“仆妇们帮着母亲制新的棉衣”(陈毅:《归来的儿子》)。
“做”在表示“从事(工作或劳动)”(如说:“他一向做买卖”)、“充当、作为”(如说:“做姐姐的要爱护弟妹”)或“写作”(如说:“没闲功夫做诗”)等意思时,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制造”在表示“人为地弄出(某种气氛或矛盾等)”的意思时(如说:“不要制造纠纷”),和本组其他词也没有同义关系。
“作”在表示“起”、“装”的意思时(如说:“枪声大作”、“别装模作样”)或“作品”的意思(如说:“这是成功之作”)时,和“做”不是同一个词,和本组词没有同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