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01:4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191页(799字)

中国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的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也受个体的生理机能和认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每一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般认为,道德发展分6个阶段:1.出生~1岁,主要是适应性时期。这个时期不可能有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现实。2.1岁~3岁,品德萌芽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好”“坏”两类简单规范,并做出一些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3.3岁~6岁或7岁,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道德行为的动机受当前情境的制约,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易受暗示性。主要任务是开始接受系统而具体的道德品质教育。4.6岁或7岁~11岁或12岁,即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递增和道德动机发展,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5.11岁或12岁~14岁或15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时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的时期,是动荡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

因此,少年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自己日趋于成熟化。6.14岁或15岁~17岁或18岁,即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能较自觉运用一定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青年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青少年道德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是教育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