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测验理论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24:5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258页(655字)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形成的一种测验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高尔顿(1884),皮尔逊(1885),卡特尔(1890),比纳(1898),西蒙(1905),特曼(1916),韦克斯勒(1947)等。该理论的基础是真分数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一个测验上的实得分数X是一个服从于形态特征未知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而这个分数的期望值才是该个体的真分数,记为T;X和T之间肯定存在一定差别,这个差别称为测量误差,记为E;因而三者的关系是:X=T+E。该理论的3个基本假定是:1.如果测量次数足够多,则误差E的平均数应近于0,即:误差E的期望值为0。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的相关为0。3.不同测量误差之间的相关为0。从第2个假设,可推出经典测量理论中最基本的方差关系式为:σx2=σt2+σe2。这就是说,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真分数的方差与误差的方差之和,而信度便被定为真分数的变异在观察分数的变异中所占的比例,也即:Pxx=。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真分数的变异是不可观察的,信度估计便无从谈起。为此,经典理论又引入了严格平行测验的假设,即:对任何属于总体的受测者a来说,如果tga=tg′a(即两测验上的真分数相等),且σg2=σg′2(两个测验分数变异相等),那么,称两测验是平行的。为此,该理论以平行测验上得分的相关来作为信度的估计。该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测验都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如,比纳量表、韦氏智力量表、陆军甲种测验、学能测验、托福考试等。

上一篇:学能测验 下一篇:创造力测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