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16页(711字)
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此概念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从各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世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国际性教育问题,而不是从抽象定义出发,形成形式上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它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世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其发展的基础和特点,探索其发展规律与趋势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国际性、可比性及综合性或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比较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介绍与比较各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明各国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以及民族特点,探索其规律,分析其优劣,以便相互借鉴。比较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类:1.以区域研究为主进行比较。2.以问题为主进行比较。
另外,还可用描述法、历史法、社会学法、统计法等作为辅助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中,还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使比较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意义。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1817~1917),以“借鉴”为主要特点,以法国教育家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为代表,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的开始。朱利安被称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第2阶段(1917~1945),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特点,以美国教育家康德尔所着《比较教育》为代表,确立了该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第3阶段(1945年至今),以研究规模扩大、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基础,加深和扩大研究成果。
美国的安得逊是代表人物之一。比较教育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不同,指导思想各有差异,因而对于比较的标准,还需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探索,找到最佳的切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