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57:0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77页(849字)

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因强调道德的认知和发展特征、强调道德教育的认知目的和功能得名。

一般认为杜威和皮亚杰为该理论的首倡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余年的修正、充实而获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主要内容有:1.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按顺序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文化的普遍性。2.道德的发展既不是既定文化价值的内化,也不是固有善性的展开,而是源于社会冲突情境中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认知冲突是刺激道德发展的决定因素。3.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每一个道德阶段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理智发展阶段,理智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4.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以刺激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定从事积极的思维为基础”,以“促进各个阶段的发展”为目的,保证每个儿童最终能达到思维和行动的某种成熟的水平。5.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不能运用一种灌输的方法来达到促进道德发展的目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教师必须认识儿童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必须在儿童内心激起对有问题的道德情景真正道德上的冲突和分歧;向儿童揭示比他现有水平高一阶段的思维方式。研究证明,只有当成人的道德说理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一个阶段时,才会被儿童积极同化到他的思维中去。据此,科尔伯格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一是组织学生就那些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并对道德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二是提供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的“公正团体”),让学生通过实际地参与公共决策、公共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科尔伯格着述宏富,关于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的着作主要有《道德发展的哲学》(1981)、《道德发展的心理学》(1984)、《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984)、《道德判断的测量》(第1、2卷,1987)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