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孔伋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0:58:1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9页(860字)

【生卒】:前483—前402

【介绍】:

孔子嫡孙。

战国初期思想家儒家重要代表。字子思。鲁国人。相传曾受业于孔子门人曾参。一度迁居卫国,后又至宋国,晚年返鲁。孔伋接受并发挥了孔子的“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从而把“中庸”思想从方法论提到世界观的高度,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孔伋把儒家“诚”的道德观念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中庸》)。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的“慎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后,孟子受业于孔伋门人,发展、丰富了孔饭的学说,形成思孟学派。孔伋授徒讲学并致力于着述。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从人性出发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性是天生的,人只要按照天生的人性去行动就能符合道德要求,引导人们按照这种道德要求去进行修养就是所谓教育。正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关于知行问题,他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生而知之;二是学而知之;三是困而学之。他还认为行事的问题也有三种情况:有安然而行;有因势利导而行;有努力而行。他指出,以上知、行的情况虽然各异,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而教育对获得知识和身体力行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面,首先强调因材施教。他说:“天生之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之培之,倾之覆之。”其次,他在孔子学、思、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这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一观点对后世儒家教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着录其着作有23篇,已佚。

相传《礼记》中的《表记》、《坊记》为孔伋所着。南宋时,被封为“沂国公”。元朝时,被封为“沂国述圣公”。

明朝时,被封为“述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汉书·艺文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藏书》、《史纲评要》等记其事。(王敏杰、盛广智)

上一篇:司马牛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