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大辞典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8-10 23:50:25

诸子百家大辞典

作者: 冯克正 傅庆升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

  • 伏羲
  • 炎帝
  • 箕子
  • 伊尹
  • 周武王
  • 伯夷
  • 齐太公
  • 周公
  • 尹吉甫
  • 周文王
  • 史伯
  • 黄帝
  • 臧文仲
  • 伯阳父
  • 管仲
  • 斗廉
  • 柳下惠
  • 史嚣
  • 申繻
  • 叔兴
  • 子鱼
  • 邾文公
  • 由余
  • 定姜
  • 邓析
  • 子产
  • 宫之奇
  • 裨灶
  • 季梁
  • 士文伯
  • 史鰌
  • 扁鹊
  • 卫平
  • 叔向
  • 晏子
  • 老子
  • 梓慎
  • 关尹
  • 列子
  • 列御寇
  • 少正卯
  • 史墨
  • 孔子
  • 孔丘
  • 司马穰苴
  • 桀溺
  • 接舆
  • 子路
  • 有子
  • 孙子
  • 闵损
  • 曾晳
  • 冉求
  • 宰予
  • 伍子胥
  • 颜回
  • 子贡
  • 原宪
  • 樊须
  • 公西华
  • 子夏
  • 冉雍
  • 曾参
  • 公冶长
  • 司马牛
  • 范蠡
  • 文子
  • 墨子
  • 孔伋
  • 杨朱
  • 计然
  • 魏文侯
  • 李悝
  • 西门豹
  • 吴起
  • 申不害
  • 尸子
  • 子华子
  • 商鞅
  • 赵良
  • 慎到
  • 淳于髡
  • 田骈
  • 孟子
  • 彭蒙
  • 告子
  • 许行
  • 宋钘
  • 惠施
  • 儿说
  • 庄子
  • 尹文
  • 鬼谷子
  • 孙膑
  • 信陵君
  • 赵武灵王
  • 尉缭
  • 苏秦
  • 张仪
  • 屈原
  • 季真
  • 公孙衍
  • 相里勤
  • 田鸠
  • 詹何
  • 颜斶
  • 公孙龙
  • 邓陵子
  • 范睢
  • 环渊
  • 魏牟
  • 接子
  • 荀子
  • 邹衍
  • 田巴
  • 鲁仲连
  • 吕不韦
  • 庞煖
  • 郑国
  • 鹖冠子
  • 韩非
  • 邹奭
  • 董无心
  • 萧何
  • 张良
  • 曹参
  • 韩信
  • 蒯通
  • 陆贾
  • 贾山
  • 贾谊
  • 黄石公
  • 河上公
  • 枚乘
  • 河间献王
  • 晁错
  • 窦太后
  • 叔孙通
  • 庄忌
  • 伏生
  • 欧阳生
  • 韩婴
  • 田生
  • 丁宽
  • 公孙弘
  • 毛公
  • 辕固生
  • 申培公
  • 杨王孙
  • 徐乐
  • 司马相如
  • 司马谈
  • 瑕丘江公
  • 胡毋生
  • 李广
  • 孔安国
  • 汲黯
  • 刘安
  • 董仲舒
  • 倪宽
  • 汉武帝
  • 李少君
  • 桑弘羊
  • 司马迁
  • 李延年
  • 桓宽
  • 路温舒
  • 苏武
  • 刘德
  • 眭弘
  • 汉宣帝
  • 疏广
  • 谷永
  • 京房
  • 杜钦
  • 刘向
  • 翼奉
  • 氾胜之
  • 张禹
  • 王褒
  • 李寻
  • 夏贺良
  • 甘忠可
  • 严君平
  • 扬雄
  • 鲍宣
  • 刘歆
  • 褚少孙
  • 班嗣
  • 施雠
  • 梁丘贺
  • 孟喜
  • 夏侯胜
  • 陈元
  • 王莽
  • 冯衍
  • 樊宏
  • 汉光武帝
  • 卫宏
  • 郑兴
  • 尹敏
  • 第五伦
  • 宋均
  • 桓谭
  • 班彪
  • 楚王英
  • 贾逵
  • 王充
  • 班固
  • 崔骃
  • 班昭
  • 许慎
  • 张陵
  • 张修
  • 汉章帝
  • 左雄
  • 张衡
  • 崔瑗
  • 王符
  • 胡广
  • 马融
  • 蔡伦
  • 樊英
  • 朱穆
  • 刘陶
  • 边韶
  • 赵咨
  • 襄楷
  • 刘梁
  • 延笃
  • 崔寔
  • 赵壹
  • 郑玄
  • 高彪
  • 何休
  • 荀爽
  • 汉桓帝
  • 服虔
  • 张鲁
  • 蔡邕
  • 张角
  • 折像
  • 荀悦
  • 周举
  • 应劭
  • 华佗
  • 孔融
  • 曹操
  • 张机
  • 祢衡
  • 荀粲
  • 左慈
  • 虞翻
  • 牟子
  • 王粲
  • 刘廙
  • 仲长统
  • 阮瑀
  • 王朗
  • 葛玄
  • 马钧
  • 诸葛亮
  • 曹丕
  • 卞兰
  • 曹冏
  • 曹植
  • 魏伯阳
  • 高堂隆
  • 何晏
  • 桓范
  • 沐并
  • 王肃
  • 夏侯玄
  • 裴徽
  • 管辂
  • 孙炎
  • 傅嘏
  • 王沈
  • 郤正
  • 李康
  • 帛和
  • 阮籍
  • 嵇康
  • 钟会
  • 王弼
  • 陆景
  • 杨泉
  • 阮咸
  • 山涛
  • 皇甫谧
  • 傅玄
  • 张韩
  • 刘伶
  • 庾峻
  • 杜预
  • 向秀
  • 成公绥
  • 枣据
  • 张华
  • 鲁胜
  • 孙楚
  • 陈寿
  • 王戎
  • 傅咸
  • 裴楷
  • 欧阳建
  • 束晳
  • 裴秀
  • 潘尼
  • 华谭
  • 郭象
  • 虞溥
  • 纪瞻
  • 袁准
  • 罗含
  • 王衍
  • 张邈
  • 张湛
  • 陆机
  • 夏侯淳
  • 嵇含
  • 裴頠
  • 梅赜
  • 司马彪
  • 挚虞
  • 顾荣
  • 阮修
  • 王导
  • 鲍敬言
  • 郭璞
  • 阮瞻
  • 谢鲲
  • 葛洪
  • 姜岌
  • 庾亮
  • 干宝
  • 湛方生
  • 庾冰
  • 庾阐
  • 殷浩
  • 江逌
  • 孙盛
  • 支遁
  • 孙绰
  • 谢安
  • 戴逵
  • 袁宏
  • 杨衒之
  • 王坦之
  • 韩康伯
  • 许询
  • 郗超
  • 鲁褒
  • 范宁
  • 徐邈
  • 苻朗
  • 刘裕
  • 陶渊明
  • 寇谦之
  • 桓玄
  • 傅亮
  • 何承天
  • 崔浩
  • 裴松之
  • 雷次宗
  • 王叔之
  • 高允
  • 陆修静
  • 伏曼容
  • 张融
  • 祖冲之
  • 顾欢
  • 孔稚圭
  • 江淹
  • 范缜
  • 陶弘景
  • 刘峻
  • 苻坚
  • 郦道元
  • 阳固
  • 徐遵明
  • 阮孝绪
  • 李玚
  • 皇侃
  • 孔子袪
  • 刘献之
  • 熊安生
  • 苏绰
  • 祖鸿勋
  • 乐逊
  • 萧统
  • 萧纲
  • 邢邵
  • 王褒
  • 庾信
  • 樊逊
  • 刘昼
  • 贾思勰
  • 萧方等
  • 徐陵
  • 颜之推
  • 宇文邕
  • 朱世卿
  • 李谔
  • 李德林
  • 韦世康
  • 卢思道
  • 薛道衡
  • 萧皇后
  • 萧吉
  • 诸葛颍
  • 刘焯
  • 刘炫
  • 陆德明
  • 傅奕
  • 牛弘
  • 欧阳询
  • 姚思廉
  • 虞世南
  • 孔颖达
  • 李靖
  • 颜师古
  • 孙思邈
  • 王通
  • 成玄英
  • 王绩
  • 魏征
  • 岑文本
  • 李世民
  • 吕才
  • 狄仁杰
  • 王玄览
  • 朱桃椎
  • 徐惠
  • 贾公彦
  • 徐彦伯
  • 司马承祯
  • 王勃
  • 姚崇
  • 王志愔
  • 卢藏用
  • 刘知几
  • 魏归仁
  • 崔湜
  • 一行
  • 李隆基
  • 李华
  • 张果
  • 吴筠
  • 刘知古
  • 员岘
  • 苏源明
  • 辛替否
  • 赵自勤
  • 元结
  • 啖助
  • 独孤及
  • 柳泽
  • 常衮
  • 张志和
  • 李荃
  • 陆羽
  • 韦肇
  • 赵匡
  • 陆质
  • 李藩
  • 欧阳詹
  • 杜佑
  • 权德舆
  • 李观
  • 王真
  • 韩愈
  • 郑俞
  • 李翱
  • 刘禹锡
  • 柳宗元
  • 牛僧孺
  • 李德裕
  • 杜牧
  • 马吉甫
  • 唐武宗
  • 黄巢
  • 施肩吾
  • 罗隐
  • 林慎思
  • 皮日休
  • 李磎
  • 陆希声
  • 卢绰
  • 沈颜
  • 郑略
  • 谭峭
  • 邱光庭
  • 李钦明
  • 牛希济
  • 强名子
  • 韩鄂
  • 杜光庭
  • 范质
  • 赵普
  • 邢昺
  • 谢观
  • 聂崇义
  • 陈抟
  • 李至
  • 孙奭
  • 许洞
  • 陈靖
  • 张伯端
  • 范仲淹
  • 丁度
  • 施子美
  • 孙复
  • 胡瑗
  • 王禹偁
  • 周尧卿
  • 包拯
  • 徐中行
  • 曾公亮
  • 张君房
  • 余靖
  • 石介
  • 文彦博
  • 欧阳修
  • 韩琦
  • 李觏
  • 邵雍
  • 苏洵
  • 陈襄
  • 周敦颐
  • 吕公着
  • 刘敞
  • 司马光
  • 张载
  • 曾巩
  • 王安石
  • 毕昇
  • 陈景元
  • 孙觉
  • 吕大钧
  • 沈括
  • 程颢
  • 程颐
  • 苏辙
  • 朱服
  • 王雱
  • 刘安世
  • 游酢
  • 杨时
  • 张耒
  • 高闶
  • 陈瓘
  • 邵伯温
  • 周行己
  • 范浚
  • 尹焞
  • 陈翥
  • 朱震
  • 罗从彦
  • 陈规
  • 胡安国
  • 陈旉
  • 叶梦得
  • 李纲
  • 何去非
  • 萧抱珍
  • 郭雍
  • 吕本中
  • 李侗
  • 朱松
  • 胡寅
  • 张九成
  • 朱肱
  • 林勋
  • 王重阳
  • 郑樵
  • 李焘
  • 汪应辰
  • 孙不二
  • 刘完素
  • 刘德仁
  • 马丹阳
  • 谭处端
  • 林之奇
  • 郑伯熊
  • 杨万里
  • 朱熹
  • 康与之
  • 储泳
  • 曾之谨
  • 陆九龄
  • 张栻
  • 薛季宣
  • 刘清之
  • 蔡元定
  • 唐仲友
  • 舒璘
  • 廖德明
  • 吕祖谦
  • 陈傅良
  • 叶味道
  • 陆九渊
  • 辛弃疾
  • 华岳
  • 杨简
  • 彭龟年
  • 王处一
  • 程端蒙
  • 陈亮
  • 吴猎
  • 袁燮
  • 钱时
  • 刘处玄
  • 邱处机
  • 叶适
  • 黄榦
  • 陈埴
  • 饶鲁
  • 陈淳
  • 张洽
  • 蔡沉
  • 尹志平
  • 张子和
  • 木华黎
  • 李俊民
  • 真德秀
  • 程若庸
  • 魏了翁
  • 何基
  • 王柏
  • 李东垣
  • 许衡
  • 黄震
  • 姚枢
  • 王应麟
  • 方逢辰
  • 赵复
  • 郭守敬
  • 金履祥
  • 文天祥
  • 杜道坚
  • 成吉思汗
  • 姚燧
  • 胡长儒
  • 陈普
  • 邓牧
  • 王恽
  • 胡一桂
  • 元明善
  • 刘因
  • 吴澄
  • 施耐庵
  • 陈栎
  • 马端临
  • 陈苑
  • 王祯
  • 鲁明善
  • 黄泽
  • 袁桷
  • 韩性
  • 张三丰
  • 胡炳文
  • 柳贯
  • 安熙
  • 许谦
  • 程端礼
  • 虞集
  • 郑玉
  • 欧阳玄
  • 揭傒斯
  • 朱震亨
  • 贡师泰
  • 吴师道
  • 谢应芳
  • 赵汸
  • 李存
  • 范祖榦
  • 胡翰
  • 宋濂
  • 俞贞木
  • 刘基
  • 赵谦
  • 方孝孺
  • 曹端
  • 薛瑄
  • 吴与弼
  • 陈真晟
  • 王恕
  • 段坚
  • 娄谅
  • 陈献章
  • 罗伦
  • 胡居仁
  • 薛敬之
  • 张元祯
  • 贺钦
  • 李东阳
  • 蔡清
  • 李经纶
  • 罗侨
  • 余祐
  • 罗钦顺
  • 夏尚朴
  • 湛若水
  • 朱得之
  • 王守仁
  • 黄省曾
  • 张原
  • 何瑭
  • 徐樾
  • 王廷相
  • 马理
  • 黄绾
  • 崔铣
  • 李中
  • 吕柟
  • 韩邦奇
  • 顾清
  • 宋诩
  • 王艮
  • 魏校
  • 蒋信
  • 季本
  • 薛侃
  • 徐爱
  • 南大吉
  • 王道
  • 聂豹
  • 杨慎
  • 黄佐
  • 刘邦采
  • 邹守益
  • 吕怀
  • 黄弘纲
  • 杨爵
  • 欧阳德
  • 钱德洪
  • 唐枢
  • 李元阳
  • 王畿
  • 吴廷翰
  • 颜钧
  • 洪垣
  • 何迁
  • 赵本学
  • 俞大猷
  • 何良臣
  • 尤时熙
  • 王栋
  • 徐阶
  • 罗洪先
  • 郑若曾
  • 唐顺之
  • 赵贞吉
  • 王襞
  • 高拱
  • 海瑞
  • 罗汝芳
  • 周汝登
  • 薛应旂
  • 何心隐
  • 胡直
  • 林兆恩
  • 宋仪望
  • 李时珍
  • 郭郛
  • 陈嘉谟
  • 王时槐
  • 王宗沐
  • 耿定向
  • 李材
  • 耿定理
  • 方学渐
  • 张居正
  • 来知德
  • 夏廷美
  • 章潢
  • 李贽
  • 戚继光
  • 邓元锡
  • 董谷
  • 邹善
  • 徐用检
  • 许孚远
  • 吕坤
  • 杨时乔
  • 张元忭
  • 何祥
  • 陆西星
  • 唐鹤征
  • 钱一本
  • 唐伯元
  • 祝世禄
  • 邓以赞
  • 杨起元
  • 杨东明
  • 顾宪成
  • 汤显祖
  • 焦竑
  • 邹元标
  • 顾允成
  • 冯从吾
  • 郝敬
  • 高攀龙
  • 史孟麟
  • 徐光启
  • 张景岳
  • 孙承宗
  • 尹宾商
  • 揭暄
  • 王鸣鹤
  • 刘宗周
  • 黄尊素
  • 黄道周
  • 徐霞客
  • 宋应星
  • 茅元仪
  • 金声
  • 陈元赟
  • 李自成
  • 孙奇逢
  • 朱舜水
  • 陈确
  • 朱鹤龄
  • 傅山
  • 黄宗羲
  • 方以智
  • 陆世仪
  • 张尔岐
  • 张履祥
  • 胡承诺
  • 顾炎武
  • 王余佑
  • 黄宗炎
  • 魏裔介
  • 魏象枢
  • 熊伯龙
  • 王夫之
  • 邓廷罗
  • 马骕
  • 张烈
  • 毛奇龄
  • 魏际端
  • 魏禧
  • 汤斌
  • 李颙
  • 吕留良
  • 朱彝尊
  • 陆陇其
  • 费密
  • 顾祖禹
  • 徐乾学
  • 唐甄
  • 颜元
  • 胡渭
  • 阎若璩
  • 万斯同
  • 蒲松龄
  • 李光地
  • 高奣映
  • 姚际恒
  • 王源
  • 熊赐履
  • 邵廷采
  • 张伯行
  • 冯景
  • 李塨
  • 魏世俨
  • 方苞
  • 惠周惕
  • 惠士奇
  • 顾栋高
  • 臧琳
  • 江永
  • 阿克孜
  • 程廷祚
  • 汪绂
  • 杭世骏
  • 惠栋
  • 徐大椿
  • 秦蕙田
  • 全祖望
  • 袁枚
  • 卢文弨
  • 庄存与
  • 江声
  • 王鸣盛
  • 纪昀
  • 王昶
  • 程瑶田
  • 赵翼
  • 钱大昕
  • 戴震
  • 毕沅
  • 姚鼐
  • 段玉裁
  • 章学诚
  • 余萧客
  • 崔述
  • 翁方纲
  • 王念孙
  • 邵晋涵
  • 梁玉绳
  • 汪中
  • 洪亮吉
  • 刘台拱
  • 孔广森
  • 孙星衍
  • 凌廷堪
  • 郝懿行
  • 张惠言
  • 江藩
  • 严可均
  • 焦循
  • 李汝珍
  • 王引之
  • 王清任
  • 阮元
  • 顾广圻
  • 陈寿祺
  • 方东树
  • 凌曙
  • 俞正燮
  • 梁章钜
  • 刘逢禄
  • 胡承珙
  • 宋翔凤
  • 关天培
  • 胡培翚
  • 丁宜曾
  • 沈梦兰
  • 林则徐
  • 陈奂
  • 刘文淇
  • 刘宝楠
  • 汤鹏
  • 陈立
  • 汪日桢
  • 王元綎
  • 卫杰
  • 朱骏声
  • 杨巩
  • 包世臣
  • 唐鉴
  • 周树槐
  • 黄式三
  • 李棠阶
  • 夏炘
  • 龚自珍
  • 吴廷栋
  • 魏源
  • 丁晏
  • 侯康
  • 郑献甫
  • 倭仁
  • 鲁一同
  • 罗泽南
  • 朱次琦
  • 冯桂芬
  • 邵懿辰
  • 陈澧
  • 曾国藩
  • 胡林翼
  • 王鑫
  • 左宗棠
  • 刘熙载
  • 陈乔枞
  • 洪秀全
  • 杨秀清
  • 俞樾
  • 洪仁玕
  • 陈炽
  • 丁日昌
  • 李鸿章
  • 黄以周
  • 沈善登
  • 王闿运
  • 尹湛纳希
  • 张之洞
  • 薛福成
  • 吴汝纶
  • 王先谦
  • 郑观应
  • 刘光蕡
  • 缪荃孙
  • 马建忠
  • 王懿荣
  • 朱一新
  • 胡礼垣
  • 黄遵宪
  • 皮锡瑞
  • 孙诒让
  • 崔适
  • 林纾
  • 廖平
  • 严复
  • 辜鸿铭
  • 张謇
  • 陈庆年
  • 康有为
  • 谭嗣同
  • 曾鸿燊
  • 吴雅晖
  • 唐才常
  • 樊锥
  • 叶德辉
  • 陈天华
  • 梁启超
  • 王国维
  • 刘师培
  • 孙中山
  • 蔡元培
  • 章炳麟
  • 赵式铭
  • 吴虞
  • 杜亚泉
  • 罗布桑却丹
  • 陈独秀
  • 陈撄宁
  • 邹容
  • 鲁迅
  • 蔡锷
  • 蒋方震
  • 章士钊
  • 熊十力
  • 朱执信
  • 杨树达
  • 易白沙
  • 黄侃
  • 丁文江
  • 张君劢
  • 李大钊
  • 杜国庠
  • 陈寅恪
  • 陶行知
  • 戴季陶
  • 胡适
  • 郭沫若
  • 汤用彤
  • 范文澜
  • 顾颉刚
  • 梁漱溟
  • 金岳霖
  • 钱穆
  • 冯友兰
  • 万国鼎
  • 瞿秋白
  • 周予同
  • 朱谦之
  • 方东美
  • 吕振羽
  • 高亨
  • 徐复观
  • 贺麟
  • 郭化若
  • 赵纪彬
  • 孙叔平
  • 石声汉
  • 杨荣国
  • 王毓瑚
  • 唐君毅
  • 张岱年
  • 缪启愉
  • 牟宗三
  • 任继愈
  • 余英时
  • 刘述先
  • 杜维明
  • 汉书艺文志
  • 四库全书
  • 隋书经籍志
  • 历代石经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五经正义
  • 经典释文
  • 十三经注疏
  • 皇清经解
  • 驳五经异义
  • 经学五书
  • 五经大全
  • 六经正误
  • 相台五经
  • 通志堂经解
  • 九经古义
  • 古经解钩沉
  • 古经解汇函
  • 群经平议
  • 群经补义
  • 经义考
  • 群经大义相通论
  • 经学历史
  • 经学通论
  • 经学理窟
  • 经学抉原
  • 考信录
  • 两汉三国学案
  • 宋元学案
  • 明儒学案
  • 清儒学案
  • 国朝汉学师承记
  • 新学伪经考
  • 宋明理学史
  • 十三经概论
  • 十三经索引
  • 通典
  • 通志
  • 周易
  • 子夏易传
  • 京氏易传
  • 周易注
  • 周易正义
  • 周易集解
  • 横渠易说
  • 文献通考
  • 伊川易传
  • 诚斋易传
  • 先秦诸子系年
  • 周易本义
  • 周易郑康成注
  • 易学象数论
  • 易图明辨
  • 周易集解
  • 周易新论
  • 周易古经今注
  • 周易大传今注
  • 今文尚书
  • 周易探源
  • 尚书
  • 古文尚书
  • 尚书正义
  • 书集传
  • 尚书引义
  • 尚书古文疏证
  • 尚书今古文注疏
  • 书古微
  • 诗经
  • 毛诗故训传
  • 韩诗外传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毛诗注疏
  • 诗集传
  • 诗广传
  • 尚书大传
  • 诗毛氏传疏
  • 诗三家义集疏
  • 诗书古训
  • 诗经原始
  • 诗古微
  • 周礼注疏
  • 周官新义
  • 周礼正义
  • 周礼
  • 仪礼
  • 仪礼注疏
  • 仪礼经传通解
  • 仪礼正义
  • 大戴礼记
  • 大戴礼记补注
  • 礼记
  • 礼记正义
  • 礼记集解
  • 春秋集传
  • 礼记集说
  • 春秋详说
  • 春秋大事表
  • 左传
  • 春秋经传集解
  • 春秋
  • 春秋左传正义
  • 春秋释例
  • 春秋左氏传说
  • 左传纪事本末
  • 春秋左传诂
  • 春秋左传注
  • 春秋公羊传
  • 公羊义疏
  • 春秋穀梁传集解
  • 春秋穀梁传注疏
  • 穀梁补注
  • 孝经
  • 孝经正义
  • 孝经郑注
  • 四书集注
  • 四书集注简论
  • 论语
  • 论语集解
  • 论语义疏
  • 论语正义
  • 论语注疏
  • 论语集释
  • 论语疏证
  • 孟子音义
  • 孟子字义疏证
  • 孟子正义
  • 孟子注疏
  • 孟子译注
  • 中庸
  • 尔雅
  • 尔雅注疏
  • 大学
  • 尔雅义疏
  • 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注
  • 经义述闻
  • 经传释词
  • 经籍篡诂
  • 穆天子传
  • 逸周书
  • 国语
  • 竹书纪年
  • 侯马盟书
  • 史记
  • 列女传
  • 汉书
  • 东观汉记
  • 华阳国志
  • 史通
  • 资治通鉴
  • 读通鉴论
  • 文史通义
  • 海国图志
  • 孔子家语
  • 孔丛子
  • 孔子思想体系
  • 阙里文献考
  • 孔子评传
  • 孔子哲学研究
  • 孔子学说精华体系
  •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 孔子集语
  • 新语
  • 术事
  • 道基
  • 孔子的学术思想
  • 明诫
  • 辅政
  • 新序
  • 说苑
  • 论衡
  • 论衡注释
  • 法言
  • 论衡集解
  • 对作
  • 太玄
  • 治期
  • 感虚
  • 命禄
  • 自纪
  • 书虚
  • 自然
  • 变虚
  • 女诫
  • 政论
  • 郑志
  • 申鉴
  • 中论
  • 治学
  • 核辩
  • 夭寿
  • 考伪
  • 贵验
  • 物理论
  • 潜夫论
  • 潜夫论笺
  • 浮侈
  • 述赦
  • 考绩
  • 傅子
  • 中说
  • 太极图说
  • 元丰类稿
  • 复性书
  • 潜虚
  • 正蒙
  • 朱子语类
  • 伊洛渊源录
  • 慈湖遗书
  • 习学记言
  • 北溪字义
  • 黄氏日钞
  • 困学纪闻
  • 性理大全
  • 困知记
  • 传习录
  • 慎言
  • 明道编
  • 心性图说
  • 焚书
  • 藏书
  • 西铭
  • 续焚书
  • 明夷待访录
  • 东西均
  • 童心说
  • 思辨录
  •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张子正蒙注
  • 读四书大全说
  • 潜书
  • 四存编
  • 汉学商兑
  • 新唯识论
  • 破破新唯识论
  • 东塾读书记
  • 明心篇
  • 乾坤衍
  • 贞元六书
  • 新理学
  • 新事论
  • 新原道
  • 新原人
  • 新知言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中国哲学史
  •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老子道德经
  • 道德真经注
  • 政道与治道
  • 老子翼
  • 老子校诂
  • 老子正诂
  • 庄子疏
  • 庄子口义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 南华真经副墨
  • 心体与性体
  • 庄子内篇注
  • 药地炮庄
  • 庄子翼
  • 庄子解
  • 庄子南华经解
  • 庄子集解
  • 庄子集释
  • 南华真经正义
  • 庄子义证
  •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 庄子补正
  •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 逍遥游
  • 齐物论
  • 庄子今注今译
  • 人间世
  • 养生主
  • 德充符
  • 大宗师
  • 骈拇
  • 应帝王
  • 胠箧
  • 在宥
  • 天地
  • 天道
  • 天运
  • 缮性
  • 秋水
  • 至乐
  • 达生
  • 山木
  • 刻意
  • 田子方
  • 知北游
  • 庚桑楚
  • 则阳
  • 外物
  • 寓言
  • 让王
  • 盗跖
  • 说剑
  • 渔父
  • 天下
  • 列子集释
  • 徐无鬼
  • 精诚
  • 道原
  • 十守
  • 道德
  • 上德
  • 微明
  • 符言
  • 下德
  • 上仁
  • 上礼
  • 阴符经
  • 阴符经注
  • 心术
  • 本生
  • 自然
  • 重己
  • 上义
  • 贵生
  • 情欲
  • 无为
  • 论六家之要指
  • 裸葬书
  • 太平经合校
  • 达庄论
  • 大人先生传
  • 释私论
  • 养生论
  • 声无哀乐论
  • 与山巨源绝交书
  • 酒德颂
  • 黄庭经
  • 抱朴子
  • 抱朴子内篇校释
  • 天瑞
  • 周穆王
  • 仲尼
  • 汤问
  • 力命
  • 说符
  • 关尹子
  • 亢仓子
  • 文子缵义
  • 畅玄
  • 论仙
  • 对俗
  • 金丹
  • 至理
  • 微旨
  • 塞难
  • 释滞
  • 明本
  • 仙药
  • 辨问
  • 极言
  • 道意
  • 勤求
  • 杂应
  • 黄白
  • 地真
  • 遐览
  • 苻子
  • 逍遥论
  • 真诰
  • 祛惑
  • 五柳先生传
  • 新论
  • 魏晋玄学论稿
  • 清谈与清议
  •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 法性自然论
  • 五斗先生传
  • 登涉
  • 醉乡记
  • 负笭者传
  • 无心子传
  • 涛之灵
  • 桔槔赋
  • 浪翁观化
  • 七不如
  • 自述
  • 鸑鷟
  • 信敬
  • 坐忘论
  • 收心
  • 简事
  • 断缘
  • 泰定
  • 形神可固论
  • 得道
  • 神仙可学论
  • 真观
  • 养形
  • 服炁
  • 守道
  • 金丹
  • 守神
  • 玄纲论
  • 化时俗章
  • 明道德章
  • 道无弃物章
  • 心目论
  • 道反于俗章
  • 历代崇道记
  • 天隐子
  • 化书
  • 专精至道章
  • 云笈七籤
  • 道藏
  • 悟真篇
  • 黄帝四经
  • 经法
  • 十六经
  • 君正
  • 国次
  • 道法
  • 四度
  • 六分
  • 亡论
  • 五正
  • 正乱
  • 果童
  • 姓争
  • 论约
  • 雌雄节
  • 成法
  • 名理
  • 前道
  • 行守
  •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
  • 管子
  • 管子集校
  • 管子校正
  • 管子传
  • 牧民
  • 形势
  • 顺道
  • 形势解
  • 权修
  • 三禁
  • 立政
  • 乘马
  • 七法
  • 版法
  • 五辅
  • 枢言
  • 八观
  • 法禁
  • 宙合
  • 重令
  • 法法
  • 大匡
  • 小匡
  • 君臣
  • 侈靡
  • 四称
  • 心术上
  • 水地
  • 四时
  • 任法
  • 明法
  • 明法解
  • 治国
  • 度地
  • 内业
  • 地员
  • 弟子职
  • 白心
  • 立政九败解
  • 九变
  • 海王
  • 国蓄
  • 山国轨
  • 慎子
  • 因循
  • 威德
  • 民杂
  • 知忠
  • 商君书锥指
  • 商君书注译
  • 商君书
  • 更法
  • 农战
  • 去强
  • 说民
  • 算地
  • 开塞
  • 壹言
  • 错法
  • 立本
  • 靳令
  • 修权
  • 垦令
  • 赏刑
  • 画策
  • 徕民
  • 外内
  • 君臣
  • 禁使
  • 慎法
  • 定分
  • 韩非子
  • 韩非子集解
  • 弱民
  • 韩非子集释
  • 存韩
  • 难言
  • 初见秦
  • 爱臣
  • 主道
  • 有度
  • 二柄
  • 扬权
  • 八奸
  • 十过
  • 孤愤
  • 说难
  • 奸劫弑臣
  • 亡征
  • 三守
  • 备内
  • 南面
  • 饰邪
  • 解老
  • 喻老
  • 说林上
  • 说林下
  • 观行
  • 和氏
  • 安危
  • 守道
  • 功名
  • 用人
  • 大体
  • 内储说上七术
  • 内储说下六微
  • 外储说左上
  • 外储说右上
  • 外储说右下
  • 外储说左下
  • 难二
  • 难三
  • 难四
  • 难一
  • 问辩
  • 问田
  • 难势
  • 定法
  • 诡使
  • 六反
  • 八说
  • 八经
  • 五蠹
  • 显学
  • 忠孝
  • 人主
  • 饬令
  • 说疑
  • 新书
  • 过秦论
  • 论积贮疏
  • 心度
  • 宗首
  • 制分
  • 数宁
  • 藩伤
  • 藩强
  • 大都
  • 等齐
  • 益壤
  • 五美
  • 制不定
  • 服疑
  • 审微
  • 阶级
  • 俗激
  • 时变
  • 瑰玮
  • 孽产子
  • 属远
  • 亲疏危乱
  • 一通
  • 铜布
  • 解县
  • 势卑
  • 淮难
  • 铸钱
  • 大政
  • 治安策
  • 上都输疏
  • 举贤良对策
  • 论贵粟疏
  • 减收农民租疏
  • 言兵事疏
  • 守边劝农疏
  • 募民实塞疏
  • 削藩策
  • 盐铁论
  • 本议
  • 通有
  • 错币
  • 复古
  • 非鞅
  • 论儒
  • 忧边
  • 轻重
  • 褒贤
  • 相刺
  • 论诽
  • 利议
  • 备胡
  • 世务
  • 论功
  • 刑德
  • 遵道
  • 申韩
  • 诏圣
  • 大论
  • 军志
  • 兵法
  • 孙子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尉缭子
  • 非攻
  • 六韬
  • 备梯
  • 孙膑兵法
  • 杂守
  • 兵守
  • 备蛾傅
  • 议兵
  • 境内
  • 论威
  • 备城门
  • 世兵
  • 荡兵
  • 决胜
  • 素书
  • 兵容
  • 兵略训
  • 握奇经
  • 击之
  • 和亲
  • 险固
  • 结和
  • 劝将
  • 黄石公三略
  • 便宜十六策
  • 将苑
  • 战略
  • 李卫公问对
  • 卫公兵法
  • 太白阴经
  • 兵权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 武经总要
  • 百战奇法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何博士备论
  • 守城录
  • 历代兵制
  • 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
  • 武编
  • 筹海图编
  • 阵纪
  • 虎钤经
  • 登坛必究
  • 武备志
  • 投笔肤谈
  • 草庐经略
  • 兵机要诀
  • 车营叩答合编
  • 兵器
  • 救命书
  • 火攻挈要
  • 广百将传
  • 兵法百言
  • 灰画集
  • 乾坤大略
  • 续武经总要
  • 海防图论
  • 金汤借箸
  • 筹海初集
  • 戊笈谈兵
  • 平海心筹
  • 行军总要
  • 练勇刍言
  • 读史兵略
  • 防守集成
  • 将略要论
  • 筹海篇
  • 间书
  • 曾胡治兵语录
  • 孙子略解
  • 十家孙子会注
  • 武经七书
  • 施氏七书讲义
  • 武经龟鉴
  • 武经七书直解
  • 新镌标题武经七书
  • 孙子参同
  • 兵镜或问
  • 孙子浅说
  • 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
  • 武经七书汇解
  • 孙子兵法校释
  • 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
  • 孙子今译
  • 以孙子兵法证明日本必败
  • 孙子兵法新注
  • 孙子兵法概论
  • 孙子兵法新论
  • 孙子会笺
  • 孙子校释
  • 孙子新论集粹
  • 中国兵书集成
  • 墨子闲诂
  • 墨子学案
  • 孙子新探
  • 墨学源流
  • 亲士
  • 墨经
  • 墨辩注序
  • 大取
  • 小取
  • 墨辩
  • 战国策
  • 公孙龙子研究
  • 迹府
  • 白马论
  • 指物论
  • 通变论
  • 公孙龙子
  • 名实论
  • 坚白论
  •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 大道
  • 宋子
  • 连山
  • 五行
  • 邹子
  • 邹子终始
  • 邓析子
  • 归藏
  • 五行之义
  • 杂阴阳
  • 五行志
  • 田家五行
  • 论气
  • 阴阳书
  • 律吕新书
  • 五行大义
  • 元包五行传
  • 皇极经世
  •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注
  • 五行篇
  • 吕氏春秋校正
  • 吕氏春秋平议
  • 吕子校补
  • 吕氏春秋补校
  • 吕氏春秋札迻
  • 阴阳管见
  • 吕氏春秋集释
  • 吕氏春秋汇校
  • 吕氏春秋校释
  • 十二纪
  • 八览
  • 六论
  • 圆道
  • 明理
  • 精通
  • 吕氏春秋译注
  • 长见
  • 谕大
  • 首时
  • 应同
  • 遇合
  • 权勋
  • 贵因
  • 察今
  • 慎大
  • 先识
  • 察微
  • 去宥
  • 任数
  • 知度
  • 慎势
  • 不二
  • 执一
  • 精谕
  • 离谓
  • 举难
  • 观表
  • 慎行
  • 知接
  • 察传
  • 别类
  • 疑似
  • 似顺
  • 长利
  • 慎小
  • 达郁
  • 审为
  • 知化
  • 过理
  • 自知
  • 贵当
  • 有度
  • 不苟
  • 处方
  • 务大
  • 淮南鸿烈集解
  • 淮南子
  • 原乱
  • 淮南子注
  • 淮南旧注校理
  • 许慎淮南子注
  • 原道训
  • 淮南天文训存疑
  • 俶真训
  • 天文训
  • 坠形训
  • 览冥训
  • 时则训
  • 精神训
  • 缪称训
  • 本经训
  • 氾论训
  • 诠言训
  • 主术训
  • 说山训
  • 说林训
  • 人间训
  • 修务训
  • 泰族训
  • 要略
  • 齐俗训
  • 野老
  • 宰氏
  • 神农书
  • 董安国
  • 赵氏
  • 氾胜之书
  • 蔡癸
  • 范子计然
  • 上农
  • 尹都尉
  • 辩土
  • 授时
  • 水旱
  • 力耕
  • 禁耕
  • 审时
  • 地广
  • 四民月令
  • 齐民要术
  • 任地
  • 茶经
  • 农器谱
  • 四时纂要
  • 农桑辑要
  • 耕织图
  • 蚕经
  • 农政全书
  • 授时通考
  • 中国农学书目
  • 中国古代农书
  • 黄帝内经
  • 豳风广义
  • 沈氏农书
  •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
  • 马王堆出土医书
  • 医说
  • 千金要方
  • 诸病源候论
  • 医方
  • 医林改错
  • 医经
  • 金匮要略
  • 瘟疫论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 梦溪笔谈
  • 考工记
  • 天工开物
  • 畴人传
  • 本草纲目
  • 物理小识
  • 石氏星经
  • 夏小正
  • 开元占经
  • 五星占
  • 步天歌
  • 竹简历书
  • 禹贡
  • 汉书·地理志
  • 水经注
  • 九章算术
  • 天官书
  • 礼运
  • 先知
  • 春秋公羊传解诂
  • 无君论
  • 桃花源记
  • 水浒传
  • 硕鼠
  • 镜花缘
  • 原道救世歌
  • 原道醒世训
  • 原道觉世训
  • 天朝田亩制度
  • 礼运注
  • 风俗通义
  • 大同书
  • 续记
  • 山公九原
  • 昌言
  • 天论
  • 非相
  • 谴非
  • 谈天
  • 谴告
  • 祛蔽
  • 论死
  • 俗嫌
  • 辨道论
  • 钱神论
  • 释疑论
  • 答宗居士书
  • 报应问
  • 达性论
  • 神灭论
  • 辨命论
  • 叙宅经
  • 叙葬书
  • 叙禄命
  • 析滞论
  • 卜论
  • 天对
  • 天说
  • 相解
  • 辨惑编
  • 妖祥辨
  • 续无鬼论
  • 革天
  • 新世纪
  • 劝学
  • 无神论
  • 乐记
  • 郁离子
  • 学记
  • 尊师
  • 举贤良对策
  • 问孔
  • 难自然好学论
  • 颜氏家训
  • 进学解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张子语录
  •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 朱子读书法
  • 朱子语录
  • 学校贡举私议
  • 象山语录
  • 论九品中正法
  • 评三舍法及庆历法之长短
  •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 广师说
  • 二程语录
  • 安定言行录
  • 存学编
  • 五种遗规
  • 天演论
  • 孔子改制考
  • 仁学
  • 变法通议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猛回头
  • 警世钟
  • 革命军
  • 劝学篇
  • 庶民的胜利
  • 古史辨
  • 青铜时代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中国思想通史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贾谊集
  • 枚叔集
  • 司马长卿集
  • 翼教丛编
  • 杨子云集
  • 冯曲阳集
  • 张河间集
  • 蔡中郎集
  • 辟韩
  • 曹操集
  • 王粲集
  • 诸葛亮集
  • 魏文帝集
  • 曹子建集
  • 阮嗣宗集
  • 嵇叔夜集
  • 王弼集校释
  • 孙子荆集
  • 张茂先集
  • 傅中丞集
  • 束阳平集
  • 挚太常遗书
  • 阮元瑜集
  • 潘太常集
  • 孙廷尉集
  • 陶渊明集
  • 何衡阳集
  • 傅光禄集
  • 陆士衡集
  • 孔詹事集
  • 陶隐居集
  • 刘户曹集
  • 江文通集
  • 庾子山集
  • 徐孝穆集
  • 卢武阳集
  • 薛司隶集
  • 东皋子集
  • 魏特进集
  • 元次山文集
  • 田比陵集
  • 王子安集
  • 权载之文集
  • 柳河东集
  • 刘梦得文集
  • 徂徕石先生文集
  • 李觏集
  • 嘉祐集
  • 伊川击壤集
  • 周子全书
  • 司马文正公集
  • 张子全书
  • 王文公文集
  • 长兴集
  • 龟山集
  • 敬亭集
  • 文定集
  • 二程集
  • 诚斋集
  • 朱文公文集
  • 浪语集
  • 东莱集
  • 止斋集
  • 陆九渊集
  • 陈亮集
  • 絜斋集
  • 勉斋文集
  • 叶适集
  • 魏鹤山集
  • 西山真文忠公文集
  • 鲁斋集
  • 畏斋集
  • 文山先生全集
  • 仁山文集
  • 张三丰先生全集
  • 草庐吴文正公集
  • 秋涧集
  • 宋学士全集
  • 逊志斋集
  • 曹月川先生遗书
  • 白沙先生全集
  • 胡文敬公集
  • 李东阳集
  • 甘泉全集
  • 王氏家藏集
  • 王文成公全书
  • 泾野先生文集
  • 心斋王先生全集
  • 苑洛集
  • 念庵文集
  • 荆川集
  • 高文襄公文集
  • 顾端文公遗书
  • 无何集
  • 魏伯子文集
  • 解舂集文钞
  • 居业堂文集
  • 青溪文集
  • 章氏遗书
  • 霜红龛集
  • 崔东壁遗书
  • 雕菰集
  • 洪秀全选集
  • 庸庵全集
  • 饮冰室合集
  • 观堂集林
  • 章太炎全集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八卦
  • 九五
  • 三阳
  • 三阳开泰
  • 孙中山全集
  • 上九
  • 六十四卦
  • 元亨利贞
  • 天数
  • 无往不复
  • 开物成务
  • 屯否
  • 屯剥
  • 屯蒙
  • 丰亨豫大
  • 太一
  • 小往大来
  • 少阳
  • 太极
  • 见仁见智
  • 爻辞
  • 日新
  • 六爻
  • 六龙
  • 亢悔
  • 六位
  • 四方
  • 四象
  • 用九
  • 动静
  • 乐天知命
  • 先天
  • 交泰
  • 两仪
  • 形而上
  • 否泰
  • 同气
  • 否终而泰
  • 系辞
  • 守常
  • 坤元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易卜
  • 物极则反
  • 性命
  • 顺天应人
  • 洗心革面
  • 神道设教
  • 既济
  • 积微成着
  • 剥复
  • 乾元
  • 屈信
  • 乾坤
  • 朝乾夕惕
  • 潜龙勿用
  • 新故相除
  • 履霜坚冰至
  • 卦气
  • 爻辰
  • 典谟训诰
  • 诗言志,歌永言
  • 典刑
  •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 九德
  •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 六律、五声、八音
  • 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 惟精惟一
  • 元首之歌
  •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 惟德罔小,万邦惟庆
  • 民可近,不可下
  •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其位,惟危
  •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
  •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血流漂杵
  • 五事
  •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 天畏,棐忱
  • 惟天降命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定命
  •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 毕协赏罚,戡定厥功
  • 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 刑罚,世轻世重
  • 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 天命靡常
  •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 询于刍荛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 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 五气
  •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 体国经野
  •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 八统
  • 乡八刑
  • 保氏
  • 荒政十二
  • 族师
  • 土会之法
  • 三命
  • 大师
  • 大祝
  • 钟师
  • 九拜
  • 九命
  • 大史
  • 太岁
  • 土方氏
  • 大司马
  • 大司寇
  • 乡士
  • 不食嗟来之食
  • 进士
  • 政教
  • 辟雍
  • 先圣先师
  • 礼不下庶人
  • 大宗
  • 小宗
  • 尊尊
  • 小成大成
  • 正业居学
  • 记问之学不足为师
  • 自反
  • 攻木叩钟
  • 君子善喻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六音
  • 礼乐刑政
  • 伦理
  • 哀以立廉
  • 铿以立号
  • 弦歌
  • 文治
  • 宗庙
  • 先贤
  • 温柔敦厚
  • 教化
  • 礼者制中
  • 子民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士冠礼
  • 四行
  • 士婚礼
  • 胎教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入,利后嗣者也
  •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
  • 上思利民,忠也
  •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 民,神之主也
  • 礼所以整民也
  •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
  •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礼,国之干也
  •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吉凶由人
  •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 太上以德抚民
  • 礼乐,德之则
  • 定人之谓礼
  • 礼,人之干也
  •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 晋政多门
  • 屦贱踊贵
  •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 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
  •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 智者除谗以自安
  •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忠,德之正也
  • 孝,礼之始
  • 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 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德,国家之基也
  •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 礼,政之舆
  •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 国家之败,失之道也,则祸乱兴
  • 郑人铸刑书
  •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 吾曰三省吾身
  • 节用爱人
  • 本立而道生
  • 使民以时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为政以德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思无邪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见义不为,无勇也
  • 绘事后素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父母在,不远游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德不孤,必有邻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枨也欲,焉得刚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仁者,先难而后获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者乐,仁者寿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奢则不逊,俭则固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克己复礼为仁
  • 循循然善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君子不忧不惧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政者,正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名不正,则言不顺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近者说,远者来
  • 欲速则不达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言必信,行必果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刚、毅、木、讷近仁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君子有三戒
  • 君子有三畏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 君子有九思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士见危致命
  • 君子学以致其道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五美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四恶
  • 仁者无敌
  •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缘木而求鱼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挟太山以超北海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与民同乐
  •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 志,气之帅也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知言
  •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 以力假仁者霸
  •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 以德行仁者王
  •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 仁则荣,不仁则辱
  •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 四端
  • 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
  • 不立于恶人之朝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民事不可缓也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 性善
  •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仁政必自经界始
  •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教人以善谓之忠
  •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爱人不亲,反其仁
  •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 自暴自弃
  • 善战者服上刑
  • 为渊鱼,为丛爵
  • 男女授受不亲
  •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一正君而国定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仁之实,事亲是也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君之视臣如土芥,
  •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言无实不祥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义,路也;礼,门也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 食色,性也
  • 仁内义外
  •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 舍生而取义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亲亲,仁也
  •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 以邻国为壑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人不可以无耻
  •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君子三乐
  •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仁人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引而不发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圣人,百世之师
  • 仁也者,人也
  • 君子不谓命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诸侯之宝三
  •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春秋无义战
  •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 说大人则藐之
  •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 经正则庶民兴
  • 宗祀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三坟五典
  • 四经
  • 七经
  • 六经
  • 十二经
  • 九经
  • 经学
  • 西汉经学
  • 东汉经学
  • 今古文经之争
  • 清代经学
  • 义理
  • 正义
  • 学止乎礼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养心莫善于诚
  • 注错
  • 狗彘不若
  • 定分
  • 积靡
  • 学而为圣人
  • 学止于行
  • 体用
  • 儒术
  • 君道
  • 有治人无治法
  • 师云而云
  • 师术有四
  • 强本节用
  • 治世
  • 制天命
  • 形具而神生
  • 大化
  • 圣人
  • 典制
  • 君师治之本
  • 解蔽
  • 虚壹而静
  • 稽实定数
  • 制名以指实
  • 名实相副
  • 用名以乱实
  • 用实以乱名
  • 正名
  • 明法
  • 正身
  • 执一
  • 万物非天不生
  •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 应天之变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变不易实
  • 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
  • 凡物必有合
  • 阴者阳之合
  • 性有贪仁
  •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万物
  • 天人相类
  • 天人感应
  • 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 三统
  • 人副天数
  • 三正
  •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 深察名号
  • 揽名责实
  • 察身以知天
  •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
  • 正名以明义
  • 知先规而后为之
  • 引名
  • 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
  • 阳不及则阴不萌
  • 阳道常饶,阴道常乏
  • 尊卑不相黩
  • 性善恶混
  • 无验而言之谓妄
  • 信道致诎,诎道致信
  • 言不经,非言也
  • 变化九段说
  • 万物自生,皆禀元气
  • 生无不死
  • 物死不为鬼
  •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 气须形而知
  • 阴主为骨肉,阳主为精神
  • 精神藏于五脏
  • 凡天地之间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
  • 禀气有厚薄,性有善恶
  • 性分三等
  • 善恶在于教
  • 鬼神,阴阳之名也
  • 凡人禀命有二品
  • 国命胜人命
  • 命由气定
  • 察表候以知命
  • 天有百官,有众星
  • 汉高于周
  •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于天
  • 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 知为力
  • 善恶之行在于岁之饥穰
  •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 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之
  • 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
  •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
  • 空者,形之希微者也
  •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 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
  •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 惟元气存
  • 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 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
  • 天无中无旁
  • 阴阳自斗
  • 合焉者三,一以统同
  • 生人之意
  • 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 明通公溥
  • 师道立则善人多
  • 公于己者公于人
  • 诚者圣人之本
  • 顺化
  • 自无极而为太极
  •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 性者,刚柔恶善中而已
  • 诚、神、几曰圣人
  • 无欲故静
  • 大其心
  • 见闻之知
  • 德性之知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知化则善述其事
  • 心统性情
  • 人化物而灭天理
  • 气质之性
  • 天地之性
  • 神,天德;化,天道
  • 一物两体
  • 凡物莫不有是性
  •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
  • 天包载万物于内
  • 化变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 动而不穷,则往且来
  • 物无孤立之理
  • 不有两则无一
  • 两故化
  •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
  •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
  •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
  • 性其总,合两也
  • 学者先须变化气质
  •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 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 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
  •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
  • 共见共闻说
  • 断事无失说
  • 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 天道即性
  • 万物之变至于无穷
  • 道立于两
  • 躁者必以静为主
  •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
  • 唯圣人乃无对于万物
  • 耦之中又有耦
  • 性本情用
  • 性无善恶,情可善可恶
  • 归之太古,非愚则诬
  • 灭私欲,明天理
  • 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
  • 致知格物
  •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
  • 尚变者,天道也
  • 安于义命
  • 主敬
  • 万物皆是一理
  •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从宜适变
  • 真元之气
  • 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 凡事皆有理
  • 天者,理也;理者,本也
  • 惟理为实
  •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天地之化,一息不留
  • 无独必有对
  • 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
  • 阴阳尊卑之义,男女长少之序,天地之大经也
  • 天理
  • 极而必反,理之常也
  • 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
  • 天命之谓性和气禀之性
  • 心即性
  • 性即是理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与理为一
  • 涵养须用敬
  • 以心知天
  •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
  • 人心莫不有知
  • 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
  • 须以知为本
  •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
  • 非特行难,知亦难也
  • 不正则烛理必不明
  • 苟利宗庙社稷不问其素可也
  • 顺民之欲,因民之利
  • 仁即是觉,觉即是仁
  • 有实而后有名
  •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
  • 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
  • 性体心用
  •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 天不能逃于人
  • 易者天地之肖也
  • 以理义服天下易
  • 天非和不立
  • 有是物也然后是道有所措
  • 天地之道,本乎阴阳
  • 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 虚者盈之终
  •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
  • 理一分殊
  • 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 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 一动一静,循环无端
  • 合内外之理
  • 理主动静
  • 理为气本
  • 静体动用
  • 渐化
  • 顿变
  • 天生之物皆是对
  • 一个包两个
  • 君臣父子定位不移,事之常也
  • 形既生,神发知
  • 天命之性
  • 性是体,情是用
  • 一生两
  • 人为最灵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道心与人心
  •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 居敬穷理
  • 天理人欲之辨
  • 人主之心术说
  • 王霸之辨
  • 知行常相须
  • 知先行后
  • 行重知轻
  • 义利之辨
  • 推致
  • 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
  • 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
  • 仁为四德之长
  • 凡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
  • 所谓礼者天理也
  • 学者以务实躬行为本
  • 复善
  • 圣门之学皆从自反中来
  • 心即天也
  • 剥落
  • 格物有道,其惟敬乎
  • 宇宙便是吾心
  • 心即理
  • 本心
  • 发明本心
  • 明心自立说
  • 欲去则心自存
  • 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其理,尽此心也
  • 先立乎其大者
  •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 霸者之术
  • 盈宇宙者无非物
  •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 自用则伤物
  • 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
  • 尽观而后自为之
  • 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
  • 心主气血
  • 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 性者人之所禀之天理
  • 道者天下当然之理
  • 言之非艰,行之为艰
  • 分殊而理一
  • 圣人亦与人同耳
  • 道即日用常行之理
  • 敬者人心之宰
  • 中无定体
  • 六经者皆心学
  • 儒释一贯
  • 心为大
  • 夫生者乃天地之心
  • 以敬存心,以义制行
  • 仁中自有其乐
  • 预养
  • 天地人之道无独有对
  • 复性
  • 有无为一
  • 道为天地之本
  • 理气未尝有异
  • 心、事、理合一
  • 王门四句教
  • 知行合一
  •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
  • 心外无物
  • 体认天理
  • 有是意即有是物
  •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 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
  •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 不行不足谓之知
  • 知行合一并进
  • 良知是自家底准则
  •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 重为己之学,不重效验
  • 气者,造化之本
  • 气为理之本
  • 理载于气
  •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 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
  • 不可骤变说
  • 人具形气而后性出
  • 性与气相资
  • 法久必弊
  • 乱天下者,才智之雄也
  • 广思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
  • 知行兼举
  • 于实践处用功
  • 百姓日用即道
  • 是非只是个善恶
  • 良知本寂
  • 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
  • 良知与知识有辨
  • 育欲
  • 私者人之心
  • 尧舜与途人一
  • 道非圣人所得专也
  • 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也
  • 有父子而后有仁之名
  • 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 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
  • 善恶之分,习使然也
  • 无理胜理
  • 《大学》言知不言行
  • 火,内阴外阳而主动者也
  • 物因心生
  • 尽天地古今皆二
  • 二而一,一而二
  • 圆∴三点
  • 宙轮于宇
  • 三即一,一即三
  • 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
  • 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
  • 精神皆气
  • 动者,道之枢,德之牖
  • 天地之终不可测也
  •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 太虚本动
  • 所不在内,能不在外
  • 气者,理之依
  • 天下惟器
  • 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
  • 生非创有,死非消灭
  • 凡虚空皆气也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无形之上,皆所未有者也
  • 分生分死
  • 大既有小,小即可大
  • 变化无常而不爽其则
  • 有屈伸而无增减
  • 参其变而知其常
  • 阴阳相倚相涵
  • 反者有不反者存
  • 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
  • 天下变万,要归两端
  •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
  • 即人而可以知鬼神
  • 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
  • 珍生
  • 践形
  •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
  • 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
  • 以人道率天道
  • 尽人道而合天德
  • 理势合一
  • 性日生日成
  • 时在非常,虽欲守经而不得
  • 天下以道而治
  • 名因人立,名从实起
  • 能必副其所
  • 知之方有二
  • 格物之功,学问为主
  • 知行相资以为用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知以审行
  • 理者,物之固然
  • 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
  • 力行而后知之真
  • 性者,生理也
  • 言天者征于人
  • 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
  • 非气质无以为性
  • 天下有公是,而执是则非
  • 气质无偏恶
  • 践形以尽性
  • 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 正其谊以谋其利
  • 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
  • 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
  •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 惟条理,是以生生
  • 性、情、才、气质,一理而异其名也
  •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
  • 只向习行上做工夫
  • 欲、情、知说
  • 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 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
  • 后儒以理杀人
  • 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
  • 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
  • 断染
  • 性量分途
  • 范畴表
  • 冲和
  • 心无自体
  • 证会
  • 性觉
  • 体用不二
  • 扫相
  • 性智
  • 翕辟成变
  • 矛盾论
  • 新理学
  • 自由之路
  • 求好之学
  • 新理学的形上学
  • 大全
  • 形上学的逻辑分析
  • 道体
  • 形上学的直觉表显
  • 觉解
  • 无明破除
  • 知行各有难易
  • 四境界
  • 合心而言实在
  • 合理而言实在
  • 合价值而言实在
  • 新心学
  • 知行同是活动
  • 知行永远合一
  • 知主行从
  • 对理念尽忠
  • 理欲调和
  • 辩证法是情感逻辑
  • 辩证法没有定律
  • 辩证法是求形而上学的方法
  • 假人欲以行天理
  • 心灵九境
  • 智的直觉
  • 道德的形上学
  • 别子为宗
  • 圆善
  • 对列之局
  • 返本开新
  • 新外王
  • 一心开二门
  • 良知坎陷
  • 静因之道
  • 内在超越
  • 大清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玄之又玄
  • 道可道 非常道
  • 有无
  • 不尚贤
  • 和光同尘
  • 天地不仁
  • 谷神
  • 玄牝
  • 无私存私
  • 功遂身退,天之道
  • 专气致柔
  • 天门
  •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惚恍
  • 自然
  • 慧智出
  • 道法自然
  • 静为躁君
  • 守雌
  • 守黑
  • 无极
  • 道常无名
  • 微明
  • 绝仁弃义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上德不德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大器晚成
  • 大音希声
  • 不言之教
  • 无为而无不为
  • 圣人无常心
  • 出生入死
  • 摄生
  • 玄德
  • 赤子
  • 玄同
  • 报怨以德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以智治国,国之贼
  • 长生久视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三宝
  • 天道无亲
  • 小国寡民
  • 损不足以奉有余
  • 一元
  • 觉有八征
  • 天福
  • 道化
  • 神明
  • 不传之道
  • 五遁
  • 摇光
  • 有待
  • 神人
  • 名实
  • 师心
  • 天地一指
  • 足性
  • 六合
  • 向方
  • 特操
  • 天理
  • 遁天之刑
  •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 心斋
  • 虚室生白
  • 散木
  • 坐驰
  • 灵府
  • 滑和
  • 天机
  • 真人
  • 造物者
  • 附赘县疣
  • 坐忘
  • 非人
  • 机发于踵
  • 太冲
  • 雕琢复朴
  • 无朕
  • 将迎
  • 常然
  •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 天德
  • 鹑居食
  • 明白入素
  • 纯白
  • 天乐
  • 太清
  • 风化
  • 至一
  • 尾闾
  • 玄冥
  • 大通
  • 天人
  • 反真
  • 天损
  • 心死
  • 澡雪精神
  • 无形
  • 天弢
  • 盈虚
  • 太初
  • 宇宙
  • 物化
  • 天师
  • 陆沉
  • 得意忘言
  • 卮言
  • 道术
  • 谬悠之说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天地无事
  • 敦庞
  • 自得
  • 黄老之术
  • 安为动主
  • 贵无
  • 性其情
  • 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 凡物极则反,故畜极则通
  • 忘言忘象
  • 因性说
  • 无名论
  • 以无为本
  • 反于无
  • 性无善无恶
  • 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
  • 以不知为宗
  • 小大之辨,各有阶级,不可相跂
  • 天下莫不芒也
  • 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 道者,无之称也
  • 任天下之是非
  • 无是无非
  • 忘己而冥于自然
  • 崇本举末
  • 贵无之议
  • 言不尽意
  • 才性异同
  • 向郭逍遥义
  • 三玄
  • 清谈
  • 收心离境
  • 精气神
  • 三清
  • 玄学
  • 轻重
  • 赋禄以粟
  • 重则见射,轻则见泄
  • 仓廪实则知礼节
  •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 授有德,则国安
  • 君节
  • 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
  • 訾之人,勿与任大
  • 取民有度
  • 人情不二
  • 身者,治之本也
  • 厉民之道
  • 法者,将立朝廷者也
  • 宁过于君子,毋失于小人
  •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 道之所言者一也
  • 地者政之本也
  • 三本
  • 四固
  • 黄金者用之量也
  • 朝者义之理也
  • 市者货之准也
  • 均地分力
  • 托业于民
  • 四经
  • 为兵之数
  • 正天植
  •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
  • 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 决塞
  • 有众在废私
  •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
  • 人不可不务
  • 德有六兴
  •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
  • 礼有八经
  • 安高在乎同利
  • 权有三度
  • 法有五务
  • 因于时
  • 有道者不平其称
  • 义有七体
  • 德以合人
  • 人主操逆,人臣操顺
  • 民化变而不自知
  • 奸邪生于匮不足
  • 藏于官为法,施于国成俗
  • 尊君在乎行令
  • 令之行必待近者之胜也
  • 有余则骄
  • 三器六攻
  •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 法者,民之父母也
  • 正民之经
  • 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
  •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
  • 法出于礼
  • 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
  • 人心悍
  • 叁其国而伍其鄙
  • 弛关市之征
  • 相地而衰征
  • 君不私国,臣不诬能
  • 六柄
  • 作内政而寓军令
  • 爱民之道
  • 三选
  •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 立政出令用人道
  • 抟国不在敦古
  • 上德而下功
  •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
  • 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
  • 有道之君不言智能聪明
  • 君身善,则不公矣
  •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 主身者正德之本也
  • 道德定而民有轨
  • 上有法制,下有分职
  • 道术德行出于贤人
  • 存国、定民之道
  • 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
  • 通者质,穷者从
  • 主劳者方,主制者圆
  • 道德定于上,百姓化于下
  • 君子食于道
  • 以德弇劳,不以伤年
  • 先王畏民
  •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
  • 修旧法择善而严用之
  • 中央之人
  • 政平而无威则不行
  • 政教相似而殊方
  •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 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
  • 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
  • 道不远而难极
  • 甚富不可使
  • 法出乎权
  • 洁其宫,开其门
  • 名不得过实
  • 不怵乎好,不迫乎恶
  • 正形饰德万物毕得
  • 私者乱天下者也
  • 小取焉则小得福
  • 水者万物之本原也
  • 爱民无私曰德
  • 礼出乎理
  •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 仁义礼乐皆出于法
  • 法者不可不恒也
  • 私者所以侵法乱主也
  • 君臣共道则乱
  • 不淫意于法之外
  • 以党举官则民务交
  • 治莫贵于得齐
  • 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
  • 废私立公
  • 禁末作,止奇巧
  • 粟者王之本事也
  •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 道者所以充形也
  • 下从而教化可成
  •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 敬慎无忒,日新其德
  • 赏不足以劝善
  •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 牧民必知其疾
  • 七主
  •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 心中又有心焉
  • 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
  • 以有刑至无刑
  •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
  • 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
  • 立身于中
  • 九惠之教
  • 啧室之议
  • 父母慈则子妇顺
  • 莅民如父母
  • 七臣
  •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 度恕而行
  • 入则务本,出则尽节
  •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 爱施俱行
  • 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 铸刑书
  • 宽猛相济
  • 尽地力之教
  •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名正则天下治
  • 示天下以无为
  • 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
  • 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法者所以爱民也
  • 礼者所以便事也
  •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 三代不同礼而王
  • 治世不一道
  • 以轻重御天下
  • 民不贵学则愚
  • 贵酒肉之价
  • 重刑而连其罪
  • 使民无得擅徙
  • 令军市无有女子
  • 兼听独断
  • 常官则国治
  • 国力抟者强
  •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 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
  •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 战事兵用日强,战乱兵息国削
  • 訾粟而税
  • 国无力而行智巧者必亡
  • 以刑去刑,国治
  • 国无怨民曰强国
  • 辩慧,乱之赞也
  • 以良民治,必乱至削
  • 国好言,曰“以易攻”
  • 国为善,奸必多
  • 王者刑赏断于民心
  • 勇民使之以赏
  •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 舍势而任说,则身修而功寡
  • 观俗立法则治
  • 刑者所以禁邪也
  • 世事变而行道异
  • 民愚,则知可以王
  •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 爵尊,上爱民
  • 义者,暴之道也
  • 王者以赏禁,以刑劝
  • 治明则同
  • 治法明,则官无邪
  •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
  • 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
  • 国务壹,则民应用
  • 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
  • 俗生于法而万转
  • 以刑治则民威
  •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 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
  • 六虱
  • 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
  • 强者必治,治者必强
  • 民泽毕农则富
  • 以法去法,以言去言
  • 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 失守则危,释法必乱
  •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壹赏则兵无敌
  • 壹刑则令行
  • 壹教则下听上
  •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
  • 法平则吏无奸
  •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 生者着,死者削
  • 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 不赏善而民善
  • 以强重弱,弱重强,王
  • 强去则王
  • 轻法不可以使之
  • 轻治不可以使之
  • 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
  • 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
  • 五官分而无常,则乱
  • 遗贤去知,治之数也
  • 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
  •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
  • 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 霸王之道
  • 民愚则易治
  • 法令者民之命也
  • 名分
  • 势治而治之则治
  • 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 置法官吏为之师
  • 贤不足以服不肖
  • 法任而国治
  •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 定赏分财必由法
  •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 立国君以为国
  • 治乱安危,非一人之力也
  • 尚法而无法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
  •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
  •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 闻、见、知、行
  • 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 天行有常
  • 治乱非时
  • 制天命而用之
  • 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
  •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 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 四美
  • 明君无为于上
  •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 五壅
  • 奉法者强则国强
  • 贤者之为人臣,无有二心
  • 世有三亡
  • 君臣不同道
  • 贤主之经
  • 法不阿贵
  • 智术能法之士
  •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
  • 逆鳞
  • 言默皆有责
  •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 臣主之利相与异
  • 厉怜王
  • 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
  • 三守完,则国安身荣
  • 三劫
  • 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
  •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
  • 明法
  • 任下
  • 善任势者国安
  • 足贵之臣
  • 公私有分
  • 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 有道之君不重变法
  •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
  • 同事之人,不可不察也
  • 士自誉辩而不信
  • 信数
  •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 适民心者恣奸之行
  • 圣贤之朴
  • 上下相得
  • 危道
  • 士不兼官
  • 三易之数
  • 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
  • 安术
  • 守国之道
  •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 六微
  •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
  • 七术
  • 众端参观
  • 私行胜则少公功
  • 势者,君之马也
  • 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 宁信度,无自信
  • 明主表信
  •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 独断
  • 重人
  • 贤势不相容
  •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 上不明则辩生焉
  • 仁智之行
  • 帝王之具
  • 禁奸之法
  • 不令之民
  •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
  • 明主治吏不治民
  • 四拟
  • 圣人为治之道
  • 为政犹沐
  • 乱亡之术
  • 帝王之政
  • 五奸
  • 仁暴亡国
  • 霸王之佐
  •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 三节
  • 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
  • 五患
  • 起乱
  • 因情
  • 观听之势
  • 条达之道
  • 参言
  • 参伍之道
  • 无常之国
  • 有道之国
  • 除阴奸
  • 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 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 民服于势
  • 民众而财寡
  • 儒以文乱法
  • 明王峭法严刑
  • 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 从衡之党
  •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愚诬之学
  •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
  • 圣人不恃人之为吾善
  • 明主不道仁义
  • 王资
  • 上法不上贤
  • 民智不可用
  • 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
  • 聚贤能之士,散私门之属
  • 以治去治,以言去言
  • 以数治,以难攻
  • 以刑去刑
  • 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
  • 明君务力
  • 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 刑赏有分
  • 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
  • 任数不任人
  • 官当其能
  • 深督上法
  • 事统上法
  • 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
  •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
  • 本细末大,弛必至心
  • 冠虽弊,弗以苴履
  • 礼不及庶人,刑不及君子
  • 进取
  • 守成
  • 以本予民,民大富
  • 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
  • 五饵
  • 三表
  •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 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
  • 礼者,所以恤下也
  • 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
  • 树国必审相疑之势
  • 民无不为本也
  • 天有常福,必与有德
  • 人臣之道
  • 民者,万世之本
  • 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
  • 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
  •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
  • 吏之不善,君之过也
  • 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
  • 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诸侯之所本也
  • 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
  • 天下者,难得而易失
  •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道者无形,平和而神
  •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道者,德之本也
  • 道者,福之本
  • 祥者,福之荣也
  • 性者,道德造物
  •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 贵五谷而贱金玉
  • 以粟为赏罚
  • 以蛮夷攻蛮夷
  • 盐铁
  • 酒榷
  • 平准
  • 均输
  • 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
  • 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 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
  • 塞天财,禁关市
  •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 德者,离无而之有
  • 交币通施
  • 教与俗改,弊与世易
  • 治乱之端,在于本末
  • 士贵成功,不必文辞
  • 夺农妨政
  • 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
  • 令者,所以教民也
  • 执法者,国之辔衔
  •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 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
  •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 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
  • 民大富则不可禄使
  • 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然后寇止奸禁
  • 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
  •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
  • 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
  • 理纲则纪张
  •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
  • 青苗法
  • 市易法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
  • 免役法
  • 三不足
  • 以敕代律
  • 方田均税法
  • 摧抑兼并
  • 有德不可敌
  • 先人有夺人之心
  • 知难而退
  • 遍知天下
  • 明于机数
  • 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攻战巧
  • 行义胜之理
  • 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
  • 备具,胜之原
  • 无方胜之
  • 兵者,不祥之器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不争而善胜
  • 祸莫大于轻敌
  •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死生之地
  • 师出以律,否藏凶
  • 庙算
  • 众寡
  • 攻守
  • 分数
  • 奇正
  • 劳逸
  • 绝地
  • 五危
  • 将之五德
  • 因便而教
  • 天陷
  • 轻地
  • 重地
  • 将之六败
  • 主客
  • 交地
  • 五火
  • 五间
  • 兵者,国之大事
  • 五事七计
  • 出奇制胜
  • 卒善而养之
  • 因粮于敌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上兵伐谋
  •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兵贵胜,不贵久
  •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 修道而保法
  • 择人而任势
  • 称胜
  • 因敌而制胜
  • 避实击虚
  • 以众击寡
  • 形人而我无形
  • 兵以利动
  • 围师必阙
  •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 兵以诈立
  • 与众相得
  • 兵非多益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半济而击之
  • 禁祥去疑
  • 杂于利害
  •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齐勇若一
  •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伐交
  •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 先为不可胜
  • 师克在和不在众
  • 上智为间
  • 师直为壮,曲为老
  • 用师,观衅而动
  • 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 明耻教战
  • 武之七德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战之器
  • 兵不戢,必取其族
  • 向戌弭兵
  • 武之胜
  • 追戎无恪,穷寇不格
  • 四时三兴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 五兵
  • 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 以治为胜
  • 总文武,兼刚柔
  •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 五慎
  • 占将察才
  • 四机
  • 四不和
  • 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
  • 不卜而与之战者八
  • 不占而避之者六
  •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
  • 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 敬则慊,率则服
  • 相为轻重
  • 不加丧,不因凶
  • 春蒐秋狝
  • 军旅以舒为主
  • 七政四守
  • 五虑
  • 四轻二重
  •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 九伐
  •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 击其大惧,避其小惧
  • 赞师
  • 战胜而强立
  • 必攻不守
  • 让威
  • 恒不胜有五
  • 兵之道四
  • 延气
  • 五地之杀
  • 五地之败
  • 五地之胜
  • 王者之将
  •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 恒胜有五
  • 见胜则兴,不见胜而止出
  • 威服天下
  • 凡兵,制必先定
  • 三胜
  •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 兵本有五
  •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 挟义而战者,贵从我也
  • 三相称
  • 将必从己先
  •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 民无两畏
  • 刑上究,赏下流
  • 兵贵先
  • 战权在乎道之所极
  • 将之十过
  • 十胜九败
  • 十害八胜
  • 八征
  • 将之五材
  • 文伐十二节
  •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 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
  • 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
  • 必见其阳,又见其阴
  • 三疑
  • 十四变
  • 将有三胜
  • 得贤将者,兵强国昌
  • 三宝全则国安
  • 国之三具
  • 兵之道莫过乎-
  • 亟伤敌为上
  • 诛暴乱,禁不义
  •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 爵禄者,兵之实也
  • 战法必本于政胜
  • 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 兵大律在谨
  • 五无圹
  • 三至
  • 五权
  • 六术
  •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 以德兼人者王
  • 龟策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
  • 猛将必发于卒伍
  • 守围城之法
  • 有义兵而无偃兵
  • 凡兵欲急疾捷先
  • 审因而加胜
  • 太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
  • 胜道不一,知者计全
  •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 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 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
  • 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
  • 救边乃无患,中国乃得安宁
  •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 土地人民必相称
  • 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
  •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
  •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 变主为客,变客为主
  • 以弱胜强,必因势也
  • 避其锋势,与之持久
  • 善用兵者攻其爱
  • 时之至,间不容息
  • 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
  • 求胜非难持胜难
  • 善守者守中有攻
  • 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
  • 居重驭轻
  •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
  • 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
  • 好战于外,犹有胜负;无备于内,必至灭亡
  • 用兵之术,知变为大
  • 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
  • 胜不可专,败不可不专
  • 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
  • 必宜防之于海
  •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
  • 军民犹鱼水
  • 宁蓄勇无浪战,宁斗智无斗勇
  • 以战为守则守固
  •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 以至实击至虚
  • 以计代战一当万
  • 赏不遗亡,罚不阿近
  • 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 兵威已震,譬如破竹
  • 将不得专其兵
  • 练心则气自壮
  • 贵巧不贵速
  • 素练节制劲兵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 将必亲选,兵必自招
  • 精练勤训
  • 转馈之功,岂出战伐下哉
  • 兵法尚权,权在于速
  • 以天为法
  • 国之具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五兵之中,唯火最烈
  • 尚贤者,政之本也
  •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 兼相爱、交相利
  •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 葬埋之法
  •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 义政
  • 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 天贼
  • 置立天之以为仪法
  • 力政
  • 为乐,非也
  • 执有命者不仁
  • 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 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
  • 天之所欲
  • 天德
  • 以辞抒意
  • 墨者之法
  • 三表
  • 重同
  • 殊类
  • 是而不然
  • 不是而然
  • 一周而不周
  • 是而然
  • 一是而一非
  • 盈坚白
  • 连横
  • 合纵
  • 捭阖
  • 大一与小一
  •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小同异与大同异
  • 南方无穷而有穷
  • 今日适越而昔来
  • 连环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历物
  • 历物十事
  • 合同异
  • 鸡三足
  • 卵有毛
  • 火不热
  • 指不至,至不绝
  •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 凿不围枘
  •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 狗非犬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二十一事
  • 二无一
  • 物莫非指
  • 郢有天下
  •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 白马非马
  • 青以白非黄
  • 牛合羊非鸡
  • 羊合牛非马
  • 离坚白
  •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
  • 大辩
  • 小辩
  • 无厚论
  • 名辩
  • 形名
  • 名学
  • 物指
  • 名实
  • 辩者
  • 名分
  • 两可之说
  • 名实之辩
  • 寻言观意
  • 得意忘言
  • 越名任心
  • 言尽意
  • 别同异,明是非
  • 克念
  • 微言以明道
  • 阴阳
  • 阴阳灾异说
  • 辩学
  • 阴阳合德
  • 方术
  • 五行
  • 五德配五行
  • 思孟五行说
  • 二神
  • 阳尊阴卑
  • 五行相生
  • 河图洛书
  • 五胜
  • 气化
  • 五德
  • 五星术
  • 五德终始说
  • 术数
  • 二五
  • 天符
  • 五行相克
  • 全人
  • 适欲
  • 节性
  • 六十甲子配五行
  • 至公
  •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迫生为下
  • 是未尝是,非未尝非
  • 民之所走,不可不察
  •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 精气
  •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
  • 圣人生于疾学
  •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 无为之道曰胜天
  •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
  • 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 祸福人或召之也
  • 知其所以知之谓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
  •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 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 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 因则功,专则拙
  •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
  • 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
  • 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
  • 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
  •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 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
  • 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
  • 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 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
  • 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 刑名异充,声实异谓
  • 射者仪毫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
  •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
  • 太上之道
  • 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
  • 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 究于物者,终于无为
  • 得在时,治在道
  • 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
  • 无治而无不治
  • 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
  • 时难得而易失
  • 守清道而抱雌节
  • 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要也
  • 至人之治
  • 实出于虚
  • 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 形、神、气
  • 不道之道
  • 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
  •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
  • 精神与骨骸
  • 心者,形之主;神者,心之宝
  • 能愈多而德愈薄
  • 政苛则民乱
  • 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
  •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
  •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
  • 全性保真,不亏其身
  • 治国譬若张瑟,大弦絙,则小弦绝矣
  • 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
  • 善为人上者,不忘其下
  • 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
  •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
  • 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 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
  • 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 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 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 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 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 方以类别,物以群分
  •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法修自然
  • 文不胜质,之谓君子
  • 学所不学,至所欲学
  • 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
  • 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
  • 福与祸同门,利与害为邻
  • 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神制则形从
  • 农本
  • 参五
  • 农事
  • 农官
  • 农战
  • 大司农
  • 九谷
  • 井田制
  • 农时
  • 籍田
  • 初税亩
  • 都水
  • 农父
  • 富国以农
  • 经络学说
  • 脏腑学说
  • 辨证施治
  • 天文
  • 浑天说
  • 三垣
  • 天道福善而祸淫
  •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八宿
  • 星官(星宿、星座)
  • 宣夜说
  • 盖天说
  • 十二辰
  • 干支
  • 历谱
  • 乐土
  • 华胥国
  • 终北国
  • 大同
  • 天下为公
  • 老安少怀
  • 至德之世
  • 建德之国
  • 民无私则天下一家
  • 君民并耕,国中无伪
  • 五斗米道
  • 太初社会
  • 古者无君,胜于今世
  • 桃花源
  • 太和
  • 海人国
  • 民胞物与
  • 客星
  • 西京隐乡
  • 君子国
  • 大人国
  • 同利共财,同忧共乐
  • 恩旨十二条
  • 黑齿国
  • 天人
  • 等贵贱,均贫富
  • 聚和堂
  • 形神
  • 人道
  • 生死
  • 人之生,气之聚也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天有大命
  • 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
  • 鬼之言归也
  • 烛火之喻
  •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 人与物同,死而精神灭
  • 制天命而用之
  • 天道
  •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 天无体唯气
  • 人死无遗魂
  • 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
  • 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 形既粉散,知亦如之
  • 形神相资
  • 形毙神散
  • 形神相即
  • 形质神用
  • 刃利之喻
  • 邪正由于人,吉凶在于命
  • 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
  • 天道不予乎人事
  • 祥瑞之出,非关理乱
  • 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为
  • 天以民为心
  • 天地无心
  • 天人交相胜
  • 天变不足畏
  • 造物无心
  • 人,天地之盗也
  • 元气之上无物
  • 灾祥无定名,治乱有定象
  • 天道无心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天不故意造作
  • 时有昼夜,物有死生
  • 不可知,则归之命
  • 天地,大果蓏也
  • 学在官府
  • 偶然而生,适然而成
  • 吏师制度
  • 挟书令
  • 焚书坑儒
  • 由太虚,有天之名
  • 独尊儒术
  • 师法
  • 以法为教
  • 九品中正制
  • 五经课试法
  • 科举制度
  • 贴经
  • 策问
  • 三舍法
  • 历事制
  • 庆历兴学
  • 熙宁兴学
  • 成化卫学例
  • 八股取士
  • 洪武学令
  • 续南雍志
  • 国子监志
  • 卧碑文
  • 训饬士子文
  • 宗室官学例
  • 雍正谕立书院令
  • 大司徒
  • 历事监生考核法
  • 祭酒
  • 太常
  • 学政
  • 助教
  • 直讲
  • 博士弟子
  • 教授
  • 学谕
  • 山长
  • 生员
  • 监生
  • 荫生
  • 国学
  • 小学
  • 教习
  • 泮宫
  • 博士
  • 稷下学宫
  • 太学
  • 官邸学
  • 学室
  • 郡国学
  • 南朝四馆
  • 鸿都门学
  • 算学
  • 国子学
  • 四门学
  • 医学
  • 崇文馆
  • 画学
  • 武学
  • 律学
  • 三皇庙学
  • 弘文馆
  • 社学
  • 国子监
  • 俄罗斯学馆
  • 八旗官学
  • 私学
  • 蒙学
  • 私塾
  • 义学
  • 家学
  • 阴阳学
  • 六德
  • 六艺
  • 师严道尊
  • 善喻
  • 教学为先
  • 长善救失
  • 教学相长
  • 八条目
  • 豫时孙摩
  • 以友辅仁
  • 三纲领
  • 学而优则仕
  • 有教无类
  • 学必量力
  • 修道之谓教
  • 强力而行
  • 不扣必鸣
  • 欲其自得
  • 合其志功
  • 盈科而进
  • 教亦多术
  • 以吏为师
  • 化性起伪
  • 极问
  • 隆师亲友
  • 贪多务得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业精于勤
  • 交以为师
  • 行成于思
  • 经世应务
  • 博极群书
  • 熟读精思
  • 虚心涵咏
  • 居敬持志
  • 习与性成
  • 三纲五常
  • 致良知
  • 格物致知
  • 学思相资
  • 恒其教事
  • 明体达用
  • 实学实用
  • 因机设教
  • 诸子百家
  • 循序渐进
  • 新儒家
  • 思孟学派
  • 儒家学派
  • 儒学第三期
  • 道家学派
  • 宋尹学派
  • 法家学派
  • 管仲学派
  • 杂家
  • 兵家
  • 墨家
  • 别墨
  • 后期墨家逻辑
  • 稷下学派
  • 纵横家
  • 墨侠
  • 名家
  • 阴阳家
  • 五行家
  • 农家
  • 中国古代逻辑
  • 古代大同思想
  • 古代无神论
  • 孔子教育思想
  • 荀子教育思想
  • 《中庸》的教育思想
  • 孟子教育思想
  • 《学记》的教育思想
  • 墨家的教育思想
  • 法家的教育思想
  • 玄学家的教育思想
  • 道家的教育思想
  • 事功学派的教育思想
  • 理学学派的教育思想
  • 公羊学派
  • 郑学
  • 《大学》的教育思想
  • 宋学
  • 程朱理学
  • 魏晋玄学
  • 伊洛之学
  • 伊川学派
  • 横渠学派
  • 宋明理学
  • 晦翁学派
  • 象山学派
  • 荆公新学
  • 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 泰州学派
  • 王学左派
  • 陆王学派
  • 颜李学派
  • 浙东学派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茅山书院
  • 乾嘉学派
  • 紫阳书院
  • 象山书院
  • 阳明学派
  • 伊川书院
  • 濂溪书院
  • 明道书院
  • 白鹭洲书院
  • 太极书院
  • 鲁斋书院
  • 东林书院
  • 敷文书院
  • 五华书院
  • 关中书院
  • 姚江书院
  • 二程书院
  • 鳌峰书院
  • 粤秀书院
  • 萃升书院
  • 海东书院
  • 钟山书院
  • 诂经精舍
  • 学海堂
  • 惜阴书院
  • 味经书院
  • 尊经书院
  • 船山书院
  • 漳南书院
  • 博施济众
  • 任重道远
  • 推己及人
  • 慈湖书院
  • 见义勇为
  • 鹅湖书院
  • 讷言敏行
  • 安贫乐道
  • 勇者不惧
  •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 过犹不及
  • 民无信不立
  • 举一反三
  • 众星拱北
  • 听其言观其行
  • 以德报怨
  • 见贤思齐
  • 举直错枉
  • 知人论世
  • 穷不失义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陈善闭邪
  • 幼学壮行
  • 己饥己溺
  •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 长虑顾后
  • 跬步千里
  • 后发制人
  • 不法常可
  •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 佩韦佩弦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因任授官,循名责实
  •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哀兵必胜
  • 信言不美
  • 虚怀若谷
  • 欲取姑与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功成不居
  • 轻诺寡信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螳臂挡车
  • 吐故纳新
  • 慎终如始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从令如流
  • 集腋成裘
  • 扬清激浊
  • 竭泽而渔
  • 峭法刻诛
  • 诡衔窃辔
  • 潜移默化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焚膏继晷
  • 文以载道
  • 圣人无常师
  • 傅马栈
  • 人有酤酒者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巫马子问道
  • 社鼠
  • 不龟手药
  • 击邻家之子
  • 丑人效颦
  • 相濡以沫
  • 髑髅
  • 坎井之蛙
  • 林回弃璧
  • 诗礼发冢
  • 神龟
  • 大木与雁
  • 揠苗助长
  • 汉阴丈人
  • 攘鸡
  • 一傅众咻
  • 叶公好龙
  • 学弈
  • 黄公好谦
  • 腾蛇与飞龙
  • 染丝
  • 盗与殴
  • 处女遇盗
  • 纣为象箸
  • 周人怀璞
  • 东野毕失马
  • 滥竽充数
  • 棘刺母猴
  • 画鬼最易
  • 相踶马
  • 郑人买履
  • 曾子杀彘
  • 矛盾
  • 守株待兔
  • 竭池求珠
  • 荆人涉澭
  • 强取人衣
  • 鲁人徙越
  • 穿井得一人
  • 掣亶肘
  • 生木造屋
  • 掩耳盗钟
  • 杞人忧天
  • 两小儿辩日
  • 刻舟求剑
  • 得遗契者
  • 枯梧不祥
  • 疑邻窃铁
  • 歧路亡羊
  • 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
  • 亡羊补牢
  • 决蹯而去
  • 齐人攫金
  • 鹬蚌相争
  • 愚公移山
  • 塞翁失马
  • 公仪休嗜鱼
  • 曲突徙薪
  • 南辕北辙
  • 腹下之毳
  • 齿亡舌存
  • 鄙人弃玉
  • 反裘负刍
  • 楚弓楚得
  • 烧宝而贺
  • 以百姓为天
  • 阳桥与鲂
  • 走兔与积兔
  • 任人与任力
  • 谁最善医
  • 祠少求多
  • 随声逐响
  • 羊质虎皮
  • 孺子驱鸡
  • 试诗
  • 博士买驴
  • 鸡犬皆仙
  • 与狐谋皮
  • 郑人逃暑
  • 鉴药
  • 蝜蝂传
  • 辨伏神
  • 黔之驴
  • 国宝相异
  • 临江之麋
  • 梓人之技
  • 天下无马
  • 熟能生巧
  • 恃胜失备
  • 河豚妄肆
  • 瓠里子择舟
  • 食鲐
  • 蜀贾卖药
  • 乌鸦蜀鸡
  • 诸儒救国
  • 蒋里善人
  • 鸲鹆效言
  • 忧木参天
  • 纵兽尝人
  • 石氏请医
  • 赵岐
  • 苏辙
  • 邵伯温
  • 徐陵
  • 边韶
  • 四度
  • 专精至道章
  • 曾参
  • 名理
  • 内业
  • 七法
  • 历代兵制
  • 淮南天文训存疑
  • 顺道
  •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结和
  • 便宜十六策
  •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 李延年
  • 夏尚朴
  • 刘裕
  • 孙中山
  • 汲黯
  • 刘宗周
  • 仪礼注疏
  • 养生论
  • 释私论
  • 本生
  • 缪称训
  • 相解
  • 仪礼经传通解
  • 答宗居士书
  • 六龙
  •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五事
  • 宗祀
  • 孙绰
  • 韩鄂
  • 新外王
  • 时变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 谬悠之说
  • 安为动主
  • 说大人则藐之
  • 盈宇宙者无非物
  •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 连环可解也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历物
  • 圣人生于疾学
  • 孟子教育思想
  • 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
  • 晦翁学派
  •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得意忘言
  • 管仲
  • 挚虞
  • 熊安生
  • 耿定理
  • 戴震
  • 刘熙载
  • 习学记言
  • 抱朴子
  • 三守
  • 观堂集林
  • 太一
  •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 三命
  • 大史
  •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欲、情、知说
  •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 啧室之议
  •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然后寇止奸禁
  • 卒善而养之
  • 隆师亲友
  • 贪多务得
  • 杂家
  • 别墨
  • 民无信不立
  • 伏羲
  • 炎帝
  • 黄帝
  • 伊尹
  • 周武王
  • 伯夷
  • 齐太公
  • 周文王
  • 箕子
  • 周公
  • 尹吉甫
  • 管仲
  • 史伯
  • 柳下惠
  • 臧文仲
  • 伯阳父
  • 申繻
  • 史嚣
  • 宫之奇
  • 斗廉
  • 季梁
  • 叔兴
  • 由余
  • 邾文公
  • 子鱼
  • 定姜
  • 邓析
  • 子产
  • 裨灶
  • 梓慎
  • 扁鹊
  • 卫平
  • 士文伯
  • 晏子
  • 史鰌
  • 关尹
  • 老子
  • 叔向
  • 史墨
  • 少正卯
  • 伍子胥
  • 孔子
  • 孔丘
  • 司马穰苴
  • 桀溺
  • 接舆
  • 列子
  • 有子
  • 子路
  • 闵损
  • 孙子
  • 冉求
  • 宰予
  • 冉雍
  • 颜回
  • 曾晳
  • 原宪
  • 樊须
  • 公西华
  • 子夏
  • 曾参
  • 公冶长
  • 子贡
  • 计然
  • 司马牛
  • 孔伋
  • 范蠡
  • 墨子
  • 杨朱
  • 魏文侯
  • 李悝
  • 西门豹
  • 吴起
  • 申不害
  • 尸子
  • 子华子
  • 商鞅
  • 文子
  • 淳于髡
  • 赵良
  • 彭蒙
  • 慎到
  • 孟子
  • 告子
  • 许行
  • 宋钘
  • 田骈
  • 儿说
  • 庄子
  • 尉缭
  • 尹文
  • 鬼谷子
  • 孙膑
  • 信陵君
  • 惠施
  • 屈原
  • 赵武灵王
  • 张仪
  • 公孙衍
  • 季真
  • 田鸠
  • 苏秦
  • 邓陵子
  • 詹何
  • 相里勤
  • 列御寇
  • 颜斶
  • 接子
  • 环渊
  • 范睢
  • 公孙龙
  • 魏牟
  • 荀子
  • 邹衍
  • 鲁仲连
  • 田巴
  • 邹奭
  • 吕不韦
  • 庞煖
  • 郑国
  • 董无心
  • 韩非
  • 鹖冠子
  • 萧何
  • 曹参
  • 黄石公
  • 蒯通
  • 韩信
  • 陆贾
  • 叔孙通
  • 张良
  • 贾山
  • 贾谊
  • 河上公
  • 河间献王
  • 晁错
  • 庄忌
  • 窦太后
  • 伏生
  • 欧阳生
  • 辕固生
  • 韩婴
  • 公孙弘
  • 丁宽
  • 枚乘
  • 申培公
  • 田生
  • 徐乐
  • 毛公
  • 司马相如
  • 杨王孙
  • 司马谈
  • 刘安
  • 胡毋生
  • 汲黯
  • 孔安国
  • 倪宽
  • 董仲舒
  • 汉武帝
  • 李少君
  • 桑弘羊
  • 瑕丘江公
  • 李延年
  • 李广
  • 苏武
  • 桓宽
  • 路温舒
  • 刘德
  • 汉宣帝
  • 疏广
  • 京房
  • 眭弘
  • 杜钦
  • 司马迁
  • 翼奉
  • 刘向
  • 王褒
  • 谷永
  • 李寻
  • 氾胜之
  • 张禹
  • 鲍宣
  • 严君平
  • 扬雄
  • 班嗣
  • 刘歆
  • 褚少孙
  • 夏贺良
  • 施雠
  • 甘忠可
  • 孟喜
  • 梁丘贺
  • 王莽
  • 卫宏
  • 冯衍
  • 樊宏
  • 夏侯胜
  • 郑兴
  • 尹敏
  • 陈元
  • 宋均
  • 第五伦
  • 汉光武帝
  • 贾逵
  • 班彪
  • 王充
  • 楚王英
  • 班固
  • 班昭
  • 汉章帝
  • 许慎
  • 崔骃
  • 张修
  • 张陵
  • 张衡
  • 左雄
  • 王符
  • 崔瑗
  • 胡广
  • 蔡伦
  • 樊英
  • 马融
  • 赵岐
  • 朱穆
  • 边韶
  • 刘陶
  • 襄楷
  • 桓谭
  • 刘梁
  • 赵咨
  • 高彪
  • 崔寔
  • 延笃
  • 服虔
  • 赵壹
  • 荀爽
  • 何休
  • 蔡邕
  • 郑玄
  • 张角
  • 张鲁
  • 荀悦
  • 折像
  • 应劭
  • 张机
  • 华佗
  • 孔融
  • 汉桓帝
  • 周举
  • 曹操
  • 祢衡
  • 左慈
  • 阮瑀
  • 虞翻
  • 荀粲
  • 牟子
  • 王粲
  • 王朗
  • 仲长统
  • 刘廙
  • 葛玄
  • 曹丕
  • 诸葛亮
  • 马钧
  • 卞兰
  • 曹冏
  • 高堂隆
  • 魏伯阳
  • 桓范
  • 何晏
  • 曹植
  • 沐并
  • 孙炎
  • 裴徽
  • 管辂
  • 夏侯玄
  • 王肃
  • 郤正
  • 李康
  • 傅嘏
  • 王沈
  • 帛和
  • 阮籍
  • 王弼
  • 嵇康
  • 杨泉
  • 钟会
  • 山涛
  • 陆景
  • 傅玄
  • 皇甫谧
  • 鲁胜
  • 张韩
  • 庾峻
  • 刘伶
  • 向秀
  • 杜预
  • 枣据
  • 成公绥
  • 阮咸
  • 陈寿
  • 王戎
  • 傅咸
  • 张华
  • 欧阳建
  • 裴楷
  • 孙楚
  • 束晳
  • 裴秀
  • 虞溥
  • 郭象
  • 张湛
  • 华谭
  • 袁准
  • 纪瞻
  • 王衍
  • 张邈
  • 陆机
  • 潘尼
  • 夏侯淳
  • 裴頠
  • 罗含
  • 司马彪
  • 梅赜
  • 顾荣
  • 挚虞
  • 郭璞
  • 阮修
  • 嵇含
  • 鲍敬言
  • 阮瞻
  • 谢鲲
  • 姜岌
  • 葛洪
  • 庾亮
  • 干宝
  • 鲁褒
  • 庾冰
  • 王导
  • 殷浩
  • 江逌
  • 孙盛
  • 庾阐
  • 孙绰
  • 支遁
  • 戴逵
  • 袁宏
  • 杨衒之
  • 王坦之
  • 湛方生
  • 许询
  • 韩康伯
  • 苻坚
  • 郗超
  • 徐邈
  • 谢安
  • 刘裕
  • 陶渊明
  • 寇谦之
  • 范宁
  • 傅亮
  • 苻朗
  • 崔浩
  • 桓玄
  • 雷次宗
  • 何承天
  • 高允
  • 王叔之
  • 伏曼容
  • 裴松之
  • 祖冲之
  • 张融
  • 江淹
  • 顾欢
  • 范缜
  • 陆修静
  • 刘峻
  • 孔稚圭
  • 陶弘景
  • 阳固
  • 阮孝绪
  • 郦道元
  • 皇侃
  • 李玚
  • 刘献之
  • 徐遵明
  • 苏绰
  • 孔子袪
  • 邢邵
  • 熊安生
  • 萧统
  • 萧纲
  • 徐陵
  • 王褒
  • 庾信
  • 祖鸿勋
  • 刘昼
  • 贾思勰
  • 萧方等
  • 颜之推
  • 宇文邕
  • 乐逊
  • 李谔
  • 朱世卿
  • 韦世康
  • 樊逊
  • 薛道衡
  • 萧吉
  • 萧皇后
  • 诸葛颍
  • 刘焯
  • 卢思道
  • 牛弘
  • 李德林
  • 傅奕
  • 陆德明
  • 欧阳询
  • 刘炫
  • 李靖
  • 姚思廉
  • 孔颖达
  • 颜师古
  • 孙思邈
  • 王通
  • 魏征
  • 王绩
  • 成玄英
  • 虞世南
  • 岑文本
  • 李世民
  • 狄仁杰
  • 朱桃椎
  • 王玄览
  • 贾公彦
  • 吕才
  • 王志愔
  • 司马承祯
  • 王勃
  • 徐惠
  • 卢藏用
  • 徐彦伯
  • 辛替否
  • 刘知几
  • 崔湜
  • 魏归仁
  • 李隆基
  • 姚崇
  • 张果
  • 一行
  • 刘知古
  • 李华
  • 苏源明
  • 吴筠
  • 元结
  • 员岘
  • 独孤及
  • 啖助
  • 赵匡
  • 赵自勤
  • 张志和
  • 柳泽
  • 陆羽
  • 韦肇
  • 杜佑
  • 常衮
  • 李藩
  • 李荃
  • 王真
  • 陆质
  • 李观
  • 郑俞
  • 韩愈
  • 李翱
  • 刘禹锡
  • 柳宗元
  • 欧阳詹
  • 李德裕
  • 权德舆
  • 牛僧孺
  • 马吉甫
  • 唐武宗
  • 谢观
  • 黄巢
  • 施肩吾
  • 杜牧
  • 皮日休
  • 林慎思
  • 罗隐
  • 李磎
  • 陆希声
  • 卢绰
  • 沈颜
  • 郑略
  • 谭峭
  • 邱光庭
  • 李钦明
  • 牛希济
  • 杜光庭
  • 范质
  • 强名子
  • 邢昺
  • 赵普
  • 李至
  • 陈抟
  • 韩鄂
  • 孙奭
  • 许洞
  • 陈靖
  • 张伯端
  • 聂崇义
  • 王禹偁
  • 范仲淹
  • 丁度
  • 施子美
  • 徐中行
  • 周尧卿
  • 包拯
  • 胡瑗
  • 孙复
  • 曾公亮
  • 石介
  • 文彦博
  • 余靖
  • 张君房
  • 欧阳修
  • 韩琦
  • 邵雍
  • 周敦颐
  • 李觏
  • 陈襄
  • 吕公着
  • 曾巩
  • 刘敞
  • 张载
  • 王安石
  • 苏洵
  • 陈景元
  • 司马光
  • 吕大钧
  • 孙觉
  • 程颢
  • 沈括
  • 朱服
  • 程颐
  • 陈翥
  • 苏辙
  • 王雱
  • 刘安世
  • 游酢
  • 杨时
  • 高闶
  • 张耒
  • 邵伯温
  • 陈瓘
  • 范浚
  • 毕昇
  • 罗从彦
  • 周行己
  • 陈规
  • 尹焞
  • 胡安国
  • 何去非
  • 叶梦得
  • 朱震
  • 吕本中
  • 李纲
  • 郭雍
  • 萧抱珍
  • 李侗
  • 张九成
  • 陈旉
  • 朱松
  • 胡寅
  • 郑樵
  • 朱肱
  • 林勋
  • 李焘
  • 林之奇
  • 王重阳
  • 刘完素
  • 孙不二
  • 汪应辰
  • 刘德仁
  • 储泳
  • 谭处端
  • 杨万里
  • 郑伯熊
  • 马丹阳
  • 曾之谨
  • 陆九龄
  • 康与之
  • 薛季宣
  • 张栻
  • 朱熹
  • 刘清之
  • 蔡元定
  • 唐仲友
  • 舒璘
  • 陈傅良
  • 吕祖谦
  • 廖德明
  • 叶味道
  • 华岳
  • 杨简
  • 辛弃疾
  • 陆九渊
  • 钱时
  • 彭龟年
  • 王处一
  • 程端蒙
  • 袁燮
  • 吴猎
  • 邱处机
  • 叶适
  • 陈埴
  • 刘处玄
  • 饶鲁
  • 陈亮
  • 陈淳
  • 张子和
  • 蔡沉
  • 张洽
  • 木华黎
  • 李俊民
  • 真德秀
  • 黄榦
  • 尹志平
  • 魏了翁
  • 程若庸
  • 王柏
  • 何基
  • 许衡
  • 姚枢
  • 李东垣
  • 王应麟
  • 赵复
  • 王恽
  • 方逢辰
  • 黄震
  • 郭守敬
  • 金履祥
  • 杜道坚
  • 成吉思汗
  • 姚燧
  • 文天祥
  • 邓牧
  • 陈普
  • 胡长儒
  • 元明善
  • 张三丰
  • 胡一桂
  • 刘因
  • 吴澄
  • 马端临
  • 陈栎
  • 王祯
  • 施耐庵
  • 黄泽
  • 陈苑
  • 韩性
  • 袁桷
  • 柳贯
  • 胡炳文
  • 鲁明善
  • 安熙
  • 虞集
  • 程端礼
  • 许谦
  • 揭傒斯
  • 欧阳玄
  • 吴师道
  • 郑玉
  • 朱震亨
  • 赵汸
  • 谢应芳
  • 李存
  • 胡翰
  • 范祖榦
  • 贡师泰
  • 宋濂
  • 俞贞木
  • 刘基
  • 曹端
  • 赵谦
  • 方孝孺
  • 薛瑄
  • 吴与弼
  • 陈真晟
  • 王恕
  • 段坚
  • 娄谅
  • 陈献章
  • 薛敬之
  • 胡居仁
  • 李东阳
  • 贺钦
  • 张元祯
  • 罗伦
  • 蔡清
  • 李经纶
  • 罗侨
  • 余祐
  • 罗钦顺
  • 夏尚朴
  • 王守仁
  • 朱得之
  • 湛若水
  • 黄省曾
  • 张原
  • 王廷相
  • 徐樾
  • 何瑭
  • 马理
  • 黄绾
  • 崔铣
  • 韩邦奇
  • 吕柟
  • 李中
  • 顾清
  • 宋诩
  • 蒋信
  • 魏校
  • 王艮
  • 徐爱
  • 薛侃
  • 季本
  • 南大吉
  • 王道
  • 聂豹
  • 杨慎
  • 刘邦采
  • 黄佐
  • 吴廷翰
  • 黄弘纲
  • 吕怀
  • 欧阳德
  • 杨爵
  • 邹守益
  • 钱德洪
  • 王畿
  • 李元阳
  • 唐枢
  • 洪垣
  • 郑若曾
  • 何迁
  • 颜钧
  • 何良臣
  • 俞大猷
  • 赵本学
  • 尤时熙
  • 王栋
  • 唐顺之
  • 罗洪先
  • 徐阶
  • 赵贞吉
  • 王襞
  • 高拱
  • 海瑞
  • 罗汝芳
  • 周汝登
  • 薛应旂
  • 林兆恩
  • 胡直
  • 何心隐
  • 宋仪望
  • 郭郛
  • 陈嘉谟
  • 李材
  • 王宗沐
  • 李时珍
  • 耿定向
  • 方学渐
  • 耿定理
  • 王时槐
  • 张居正
  • 李贽
  • 夏廷美
  • 杨时乔
  • 来知德
  • 邓元锡
  • 章潢
  • 邹善
  • 徐用检
  • 戚继光
  • 吕坤
  • 董谷
  • 唐鹤征
  • 许孚远
  • 陆西星
  • 何祥
  • 唐伯元
  • 钱一本
  • 张元忭
  • 祝世禄
  • 焦竑
  • 邓以赞
  • 顾宪成
  • 杨东明
  • 汤显祖
  • 顾允成
  • 邹元标
  • 冯从吾
  • 杨起元
  • 郝敬
  • 高攀龙
  • 史孟麟
  • 徐光启
  • 尹宾商
  • 孙承宗
  • 张景岳
  • 刘宗周
  • 王鸣鹤
  • 揭暄
  • 黄尊素
  • 黄道周
  • 陈元赟
  • 宋应星
  • 金声
  • 茅元仪
  • 孙奇逢
  • 徐霞客
  • 陈确
  • 李自成
  • 傅山
  • 朱舜水
  • 朱鹤龄
  • 方以智
  • 黄宗羲
  • 陆世仪
  • 张履祥
  • 胡承诺
  • 王余佑
  • 张尔岐
  • 顾炎武
  • 魏裔介
  • 黄宗炎
  • 邓廷罗
  • 魏象枢
  • 熊伯龙
  • 王夫之
  • 马骕
  • 魏际端
  • 魏禧
  • 毛奇龄
  • 张烈
  • 费密
  • 汤斌
  • 李颙
  • 吕留良
  • 朱彝尊
  • 陆陇其
  • 唐甄
  • 胡渭
  • 徐乾学
  • 颜元
  • 阎若璩
  • 熊赐履
  • 顾祖禹
  • 万斯同
  • 蒲松龄
  • 李光地
  • 高奣映
  • 姚际恒
  • 王源
  • 邵廷采
  • 张伯行
  • 李塨
  • 冯景
  • 方苞
  • 魏世俨
  • 惠士奇
  • 惠周惕
  • 顾栋高
  • 江永
  • 程廷祚
  • 臧琳
  • 杭世骏
  • 汪绂
  • 阿克孜
  • 惠栋
  • 徐大椿
  • 秦蕙田
  • 卢文弨
  • 袁枚
  • 全祖望
  • 庄存与
  • 江声
  • 王鸣盛
  • 戴震
  • 纪昀
  • 王昶
  • 程瑶田
  • 毕沅
  • 钱大昕
  • 赵翼
  • 段玉裁
  • 姚鼐
  • 余萧客
  • 章学诚
  • 翁方纲
  • 崔述
  • 邵晋涵
  • 王念孙
  • 汪中
  • 梁玉绳
  • 洪亮吉
  • 孙星衍
  • 刘台拱
  • 孔广森
  • 凌廷堪
  • 张惠言
  • 严可均
  • 江藩
  • 李汝珍
  • 阮元
  • 王引之
  • 郝懿行
  • 顾广圻
  • 陈寿祺
  • 焦循
  • 凌曙
  • 方东树
  • 王清任
  • 俞正燮
  • 刘逢禄
  • 梁章钜
  • 胡承珙
  • 宋翔凤
  • 关天培
  • 胡培翚
  • 沈梦兰
  • 陈奂
  • 朱骏声
  • 林则徐
  • 丁宜曾
  • 刘文淇
  • 刘宝楠
  • 汤鹏
  • 王元綎
  • 汪日桢
  • 陈立
  • 卫杰
  • 杨巩
  • 包世臣
  • 黄式三
  • 周树槐
  • 唐鉴
  • 龚自珍
  • 吴廷栋
  • 魏源
  • 李棠阶
  • 侯康
  • 郑献甫
  • 丁晏
  • 鲁一同
  • 罗泽南
  • 倭仁
  • 夏炘
  • 朱次琦
  • 陈乔枞
  • 冯桂芬
  • 曾国藩
  • 陈澧
  • 王鑫
  • 左宗棠
  • 刘熙载
  • 洪秀全
  • 邵懿辰
  • 胡林翼
  • 洪仁玕
  • 杨秀清
  • 丁日昌
  • 陈炽
  • 俞樾
  • 沈善登
  • 王闿运
  • 尹湛纳希
  • 黄以周
  • 薛福成
  • 张之洞
  • 王先谦
  • 吴汝纶
  • 刘光蕡
  • 郑观应
  • 马建忠
  • 缪荃孙
  • 朱一新
  • 王懿荣
  • 黄遵宪
  • 胡礼垣
  • 皮锡瑞
  • 崔适
  • 林纾
  • 孙诒让
  • 张謇
  • 廖平
  • 辜鸿铭
  • 康有为
  • 严复
  • 叶德辉
  • 谭嗣同
  • 陈庆年
  • 吴雅晖
  • 唐才常
  • 曾鸿燊
  • 梁启超
  • 樊锥
  • 王国维
  • 陈天华
  • 邹容
  • 孙中山
  • 蔡元培
  • 章炳麟
  • 赵式铭
  • 吴虞
  • 刘师培
  • 罗布桑却丹
  • 陈独秀
  • 陈撄宁
  • 鲁迅
  • 蔡锷
  • 杜亚泉
  • 章士钊
  • 蒋方震
  • 朱执信
  • 熊十力
  • 杨树达
  • 黄侃
  • 丁文江
  • 易白沙
  • 李大钊
  • 张君劢
  • 陈寅恪
  • 杜国庠
  • 戴季陶
  • 胡适
  • 陶行知
  • 汤用彤
  • 范文澜
  • 李鸿章
  • 梁漱溟
  • 郭沫若
  • 钱穆
  • 金岳霖
  • 顾颉刚
  • 瞿秋白
  • 周予同
  • 万国鼎
  • 方东美
  • 朱谦之
  • 高亨
  • 吕振羽
  • 徐复观
  • 贺麟
  • 冯友兰
  • 孙叔平
  • 赵纪彬
  • 杨荣国
  • 石声汉
  • 唐君毅
  • 王毓瑚
  • 缪启愉
  • 张岱年
  • 郭化若
  • 牟宗三
  • 任继愈
  • 杜维明
  • 刘述先
  • 余英时
  • 四库全书
  • 隋书经籍志
  • 汉书艺文志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历代石经
  • 十三经注疏
  • 皇清经解
  • 五经正义
  • 经学五书
  • 驳五经异义
  • 六经正误
  • 相台五经
  • 经典释文
  • 九经古义
  • 通志堂经解
  • 古经解汇函
  • 古经解钩沉
  • 群经平议
  • 群经大义相通论
  • 五经大全
  • 经学理窟
  • 经义考
  • 经学通论
  • 经学历史
  • 新学伪经考
  • 经学抉原
  • 两汉三国学案
  • 考信录
  • 群经补义
  • 宋元学案
  • 明儒学案
  • 清儒学案
  • 国朝汉学师承记
  • 宋明理学史
  • 十三经概论
  • 十三经索引
  • 文献通考
  • 通典
  • 通志
  • 子夏易传
  • 周易
  • 先秦诸子系年
  • 京氏易传
  • 周易注
  • 横渠易说
  • 周易集解
  • 周易正义
  • 伊川易传
  • 诚斋易传
  • 易学象数论
  • 周易郑康成注
  • 周易本义
  • 易图明辨
  • 周易集解
  • 周易新论
  • 周易探源
  • 周易大传今注
  • 今文尚书
  • 尚书
  • 古文尚书
  • 尚书大传
  • 周易古经今注
  • 尚书引义
  • 尚书古文疏证
  • 尚书正义
  • 书集传
  • 尚书今古文注疏
  • 书古微
  • 韩诗外传
  • 毛诗故训传
  • 诗经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毛诗注疏
  • 诗集传
  • 诗广传
  • 诗毛氏传疏
  • 诗三家义集疏
  • 诗书古训
  • 诗经原始
  • 诗古微
  • 周官新义
  • 周礼注疏
  • 周礼
  • 周礼正义
  • 仪礼
  • 仪礼注疏
  • 大戴礼记
  • 仪礼正义
  • 仪礼经传通解
  • 大戴礼记补注
  • 礼记
  • 礼记正义
  • 春秋
  • 礼记集解
  • 春秋详说
  • 春秋大事表
  • 左传
  • 礼记集说
  • 春秋释例
  • 春秋经传集解
  • 春秋左氏传说
  • 左传纪事本末
  • 春秋集传
  • 春秋左传注
  • 春秋左传诂
  • 春秋左传正义
  • 春秋穀梁传集解
  • 春秋穀梁传注疏
  • 春秋公羊传
  • 公羊义疏
  • 穀梁补注
  • 孝经
  • 孝经正义
  • 孝经郑注
  • 论语
  • 四书集注简论
  • 四书集注
  • 论语正义
  • 论语义疏
  • 论语集解
  • 论语注疏
  • 论语集释
  • 孟子字义疏证
  • 孟子音义
  • 孟子注疏
  • 孟子译注
  • 论语疏证
  • 孟子正义
  • 大学
  • 中庸
  • 尔雅
  • 尔雅注疏
  • 尔雅义疏
  • 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注
  • 经籍篡诂
  • 经传释词
  • 经义述闻
  • 国语
  • 逸周书
  • 穆天子传
  • 竹书纪年
  • 侯马盟书
  • 汉书
  • 东观汉记
  • 史记
  • 史通
  • 华阳国志
  • 列女传
  • 文史通义
  • 海国图志
  • 资治通鉴
  • 孔子家语
  • 孔丛子
  • 孔子思想体系
  • 读通鉴论
  • 孔子哲学研究
  • 阙里文献考
  • 孔子学说精华体系
  • 孔子评传
  • 孔子集语
  •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 道基
  • 孔子的学术思想
  • 辅政
  • 术事
  • 新序
  • 明诫
  • 太玄
  • 说苑
  • 论衡
  • 论衡注释
  • 论衡集解
  • 法言
  • 新语
  • 对作
  • 命禄
  • 感虚
  • 书虚
  • 自纪
  • 变虚
  • 治期
  • 自然
  • 郑志
  • 女诫
  • 中论
  • 申鉴
  • 政论
  • 治学
  • 核辩
  • 贵验
  • 物理论
  • 夭寿
  • 考伪
  • 潜夫论
  • 潜夫论笺
  • 考绩
  • 傅子
  • 浮侈
  • 复性书
  • 中说
  • 述赦
  • 太极图说
  • 元丰类稿
  • 西铭
  • 正蒙
  • 潜虚
  • 慈湖遗书
  • 习学记言
  • 北溪字义
  • 伊洛渊源录
  • 朱子语类
  • 黄氏日钞
  • 困学纪闻
  • 性理大全
  • 慎言
  • 传习录
  • 困知记
  • 焚书
  • 续焚书
  • 明道编
  • 心性图说
  • 藏书
  • 东西均
  • 明夷待访录
  •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童心说
  • 思辨录
  • 张子正蒙注
  • 四存编
  • 潜书
  • 东塾读书记
  • 汉学商兑
  • 破破新唯识论
  • 明心篇
  • 乾坤衍
  • 贞元六书
  • 新理学
  • 新事论
  • 新原人
  • 新原道
  • 读四书大全说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政道与治道
  • 心体与性体
  • 新知言
  •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道德真经注
  • 老子翼
  • 新唯识论
  • 老子道德经
  • 老子校诂
  • 庄子口义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 老子正诂
  • 庄子疏
  • 南华真经副墨
  • 庄子内篇注
  • 庄子解
  • 庄子翼
  • 药地炮庄
  • 庄子集释
  • 南华真经正义
  • 庄子南华经解
  • 庄子集解
  • 庄子义证
  •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 庄子补正
  •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 庄子今注今译
  • 逍遥游
  • 齐物论
  • 养生主
  • 大宗师
  • 德充符
  • 骈拇
  • 应帝王
  • 人间世
  • 胠箧
  • 在宥
  • 天地
  • 天道
  • 天运
  • 秋水
  • 至乐
  • 刻意
  • 缮性
  • 达生
  • 山木
  • 知北游
  • 田子方
  • 则阳
  • 庚桑楚
  • 寓言
  • 让王
  • 盗跖
  • 说剑
  • 渔父
  • 天下
  • 外物
  • 道原
  • 列子集释
  • 精诚
  • 符言
  • 道德
  • 上德
  • 微明
  • 十守
  • 下德
  • 自然
  • 上义
  • 上仁
  • 阴符经
  • 上礼
  • 心术
  • 本生
  • 重己
  • 阴符经注
  • 徐无鬼
  • 无为
  • 情欲
  • 论六家之要指
  • 太平经合校
  • 贵生
  • 大人先生传
  • 达庄论
  • 养生论
  • 释私论
  • 与山巨源绝交书
  • 裸葬书
  • 黄庭经
  • 酒德颂
  • 抱朴子内篇校释
  • 抱朴子
  • 周穆王
  • 天瑞
  • 汤问
  • 仲尼
  • 说符
  • 力命
  • 声无哀乐论
  • 文子缵义
  • 畅玄
  • 关尹子
  • 对俗
  • 论仙
  • 至理
  • 金丹
  • 塞难
  • 微旨
  • 道意
  • 亢仓子
  • 仙药
  • 释滞
  • 极言
  • 辨问
  • 杂应
  • 明本
  • 登涉
  • 黄白
  • 遐览
  • 地真
  • 苻子
  • 祛惑
  • 真诰
  • 五柳先生传
  • 新论
  • 法性自然论
  • 勤求
  • 逍遥论
  •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 五斗先生传
  • 魏晋玄学论稿
  • 负笭者传
  • 清谈与清议
  • 醉乡记
  • 涛之灵
  • 鸑鷟
  • 无心子传
  • 七不如
  • 自述
  • 桔槔赋
  • 信敬
  • 坐忘论
  • 浪翁观化
  • 断缘
  • 收心
  • 简事
  • 得道
  • 形神可固论
  • 真观
  • 泰定
  • 神仙可学论
  • 金丹
  • 养形
  • 心目论
  • 守神
  • 玄纲论
  • 守道
  • 服炁
  • 道无弃物章
  • 明道德章
  • 化时俗章
  • 专精至道章
  • 天隐子
  • 道反于俗章
  • 云笈七籤
  • 化书
  • 悟真篇
  • 历代崇道记
  • 经法
  • 十六经
  • 道藏
  • 国次
  • 道法
  • 六分
  • 四度
  • 黄帝四经
  • 君正
  • 论约
  • 亡论
  • 名理
  • 五正
  • 姓争
  • 正乱
  • 成法
  • 雌雄节
  • 前道
  • 三禁
  • 果童
  • 行守
  • 管子
  •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
  • 顺道
  • 管子传
  • 牧民
  • 形势
  • 形势解
  • 权修
  • 管子校正
  • 管子集校
  • 立政
  • 乘马
  • 七法
  • 版法
  • 五辅
  • 宙合
  • 法禁
  • 重令
  • 枢言
  • 大匡
  • 小匡
  • 八观
  • 君臣
  • 侈靡
  • 四称
  • 白心
  • 心术上
  • 法法
  • 四时
  • 水地
  • 明法
  • 明法解
  • 九变
  • 内业
  • 治国
  • 任法
  • 度地
  • 立政九败解
  • 海王
  • 地员
  • 弟子职
  • 国蓄
  • 慎子
  • 山国轨
  • 威德
  • 知忠
  • 商君书
  • 民杂
  • 因循
  • 更法
  • 垦令
  • 农战
  • 去强
  • 商君书锥指
  • 商君书注译
  • 说民
  • 算地
  • 开塞
  • 壹言
  • 错法
  • 立本
  • 靳令
  • 修权
  • 画策
  • 赏刑
  • 徕民
  • 弱民
  • 禁使
  • 君臣
  • 外内
  • 慎法
  • 韩非子集解
  • 韩非子
  • 定分
  • 韩非子集释
  • 难言
  • 存韩
  • 主道
  • 有度
  • 初见秦
  • 扬权
  • 八奸
  • 爱臣
  • 孤愤
  • 十过
  • 二柄
  • 奸劫弑臣
  • 和氏
  • 三守
  • 亡征
  • 南面
  • 说难
  • 备内
  • 说林上
  • 喻老
  • 饰邪
  • 观行
  • 说林下
  • 守道
  • 安危
  • 解老
  • 用人
  • 功名
  • 大体
  • 内储说上七术
  • 内储说下六微
  • 外储说右上
  • 外储说左下
  • 外储说左上
  • 难二
  • 难三
  • 外储说右下
  • 难势
  • 难四
  • 难一
  • 问田
  • 说疑
  • 定法
  • 六反
  • 八说
  • 八经
  • 五蠹
  • 问辩
  • 忠孝
  • 人主
  • 显学
  • 心度
  • 饬令
  • 新书
  • 制分
  • 论积贮疏
  • 过秦论
  • 数宁
  • 藩伤
  • 藩强
  • 大都
  • 等齐
  • 服疑
  • 宗首
  • 五美
  • 益壤
  • 诡使
  • 制不定
  • 审微
  • 时变
  • 瑰玮
  • 孽产子
  • 俗激
  • 一通
  • 铜布
  • 亲疏危乱
  • 属远
  • 势卑
  • 解县
  • 铸钱
  • 阶级
  • 治安策
  • 大政
  • 举贤良对策
  • 论贵粟疏
  • 减收农民租疏
  • 上都输疏
  • 守边劝农疏
  • 募民实塞疏
  • 淮难
  • 言兵事疏
  • 削藩策
  • 盐铁论
  • 错币
  • 复古
  • 非鞅
  • 本议
  • 忧边
  • 通有
  • 褒贤
  • 轻重
  • 遵道
  • 相刺
  • 利议
  • 论诽
  • 世务
  • 备胡
  • 刑德
  • 申韩
  • 论儒
  • 论功
  • 大论
  • 诏圣
  • 军志
  • 吴子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六韬
  • 非攻
  • 备城门
  • 备梯
  • 兵法
  • 杂守
  • 兵守
  • 境内
  • 议兵
  • 备蛾傅
  • 尉缭子
  • 荡兵
  • 论威
  • 决胜
  • 黄石公三略
  • 世兵
  • 握奇经
  • 素书
  • 兵容
  • 兵略训
  • 击之
  • 险固
  • 结和
  • 和亲
  • 劝将
  • 便宜十六策
  • 李卫公问对
  • 卫公兵法
  • 将苑
  • 战略
  • 太白阴经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 兵权
  • 守城录
  • 百战奇法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练兵实纪
  • 纪效新书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武编
  • 登坛必究
  • 阵纪
  • 筹海图编
  • 武备志
  • 投笔肤谈
  • 车营叩答合编
  • 兵器
  • 救命书
  • 兵机要诀
  • 草庐经略
  • 火攻挈要
  • 广百将传
  • 兵法百言
  • 海防图论
  • 续武经总要
  • 灰画集
  • 乾坤大略
  • 筹海初集
  • 金汤借箸
  • 戊笈谈兵
  • 间书
  • 平海心筹
  • 练勇刍言
  • 将略要论
  • 行军总要
  • 读史兵略
  • 防守集成
  • 孙子略解
  • 曾胡治兵语录
  • 筹海篇
  • 十家孙子会注
  • 武经七书
  • 武经七书直解
  • 新镌标题武经七书
  • 孙子参同
  • 武经七书汇解
  • 兵镜或问
  • 武经龟鉴
  • 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
  • 施氏七书讲义
  • 孙子兵法校释
  • 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
  • 孙子今译
  • 以孙子兵法证明日本必败
  • 孙子兵法新注
  • 孙子兵法概论
  • 孙子兵法新论
  • 孙子浅说
  • 孙子校释
  • 孙子新论集粹
  • 中国兵书集成
  • 孙子会笺
  • 墨子学案
  • 墨子闲诂
  • 亲士
  • 墨学源流
  • 墨经
  • 孙子新探
  • 墨辩注序
  • 小取
  • 大取
  • 公孙龙子
  • 墨辩
  • 公孙龙子研究
  • 战国策
  • 白马论
  • 迹府
  • 通变论
  • 指物论
  • 名实论
  • 坚白论
  • 大道
  •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 归藏
  • 邓析子
  • 五行
  • 邹子
  • 邹子终始
  • 宋子
  • 连山
  • 杂阴阳
  • 田家五行
  • 五行志
  • 五行之义
  • 论气
  • 五行大义
  • 律吕新书
  • 阴阳书
  • 阴阳管见
  • 皇极经世
  • 元包五行传
  • 五行篇
  • 吕氏春秋校正
  • 吕氏春秋平议
  • 吕子校补
  • 吕氏春秋注
  • 吕氏春秋札迻
  • 吕氏春秋补校
  • 吕氏春秋汇校
  • 吕氏春秋校释
  • 吕氏春秋译注
  • 吕氏春秋集释
  • 吕氏春秋
  • 十二纪
  • 八览
  • 六论
  • 精通
  • 明理
  • 圆道
  • 谕大
  • 应同
  • 长见
  • 首时
  • 遇合
  • 贵因
  • 察今
  • 先识
  • 权勋
  • 慎大
  • 知接
  • 察微
  • 知度
  • 慎势
  • 去宥
  • 任数
  • 精谕
  • 执一
  • 不二
  • 离谓
  • 举难
  • 观表
  • 察传
  • 慎行
  • 别类
  • 疑似
  • 长利
  • 达郁
  • 审为
  • 慎小
  • 过理
  • 知化
  • 不苟
  • 似顺
  • 贵当
  • 有度
  • 处方
  • 自知
  • 淮南子
  • 淮南鸿烈集解
  • 淮南旧注校理
  • 淮南子注
  • 务大
  • 许慎淮南子注
  • 原乱
  • 俶真训
  • 原道训
  • 坠形训
  • 时则训
  • 览冥训
  • 淮南天文训存疑
  • 本经训
  • 主术训
  • 缪称训
  • 齐俗训
  • 氾论训
  • 天文训
  • 说山训
  • 精神训
  • 人间训
  • 诠言训
  • 泰族训
  • 修务训
  • 说林训
  • 野老
  • 宰氏
  • 董安国
  • 要略
  • 赵氏
  • 尹都尉
  • 蔡癸
  • 范子计然
  • 上农
  • 任地
  • 辩土
  • 审时
  • 授时
  • 水旱
  • 力耕
  • 氾胜之书
  • 地广
  • 四民月令
  • 齐民要术
  • 四时纂要
  • 茶经
  • 耕织图
  • 禁耕
  • 农桑辑要
  • 农器谱
  • 农政全书
  • 蚕经
  • 豳风广义
  • 沈氏农书
  • 中国农学书目
  • 授时通考
  • 黄帝内经
  • 中国古代农书
  • 医方
  •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
  • 马王堆出土医书
  • 医经
  • 千金要方
  • 医说
  • 医林改错
  • 诸病源候论
  • 瘟疫论
  • 本草纲目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 金匮要略
  • 考工记
  • 梦溪笔谈
  • 畴人传
  • 物理小识
  • 天工开物
  • 天官书
  • 石氏星经
  • 开元占经
  • 夏小正
  • 五星占
  • 竹简历书
  • 禹贡
  • 汉书·地理志
  • 水经注
  • 九章算术
  • 硕鼠
  • 礼运
  • 先知
  • 春秋公羊传解诂
  • 步天歌
  • 桃花源记
  • 神农书
  • 镜花缘
  • 水浒传
  • 原道醒世训
  • 原道救世歌
  • 无君论
  • 礼运注
  • 大同书
  • 风俗通义
  • 昌言
  • 续记
  • 原道觉世训
  • 天论
  • 山公九原
  • 天朝田亩制度
  • 谴非
  • 谈天
  • 非相
  • 论死
  • 谴告
  • 祛蔽
  • 俗嫌
  • 辨道论
  • 钱神论
  • 释疑论
  • 答宗居士书
  • 神灭论
  • 达性论
  • 报应问
  • 辨命论
  • 叙宅经
  • 叙葬书
  • 叙禄命
  • 析滞论
  • 卜论
  • 天对
  • 妖祥辨
  • 天说
  • 相解
  • 郁离子
  • 革天
  • 续无鬼论
  • 新世纪
  • 辨惑编
  • 乐记
  • 劝学
  • 尊师
  • 无神论
  • 问孔
  • 学记
  • 颜氏家训
  • 难自然好学论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举贤良对策
  •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 朱子读书法
  • 张子语录
  • 学校贡举私议
  • 象山语录
  • 论九品中正法
  • 评三舍法及庆历法之长短
  •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 广师说
  • 存学编
  • 朱子语录
  • 安定言行录
  • 二程语录
  • 劝学篇
  • 五种遗规
  • 孔子改制考
  • 仁学
  • 进学解
  • 变法通议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猛回头
  • 革命军
  • 警世钟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庶民的胜利
  • 青铜时代
  • 天演论
  • 中国思想通史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翼教丛编
  • 古史辨
  • 贾谊集
  • 司马长卿集
  • 枚叔集
  • 冯曲阳集
  • 蔡中郎集
  • 张河间集
  • 阮元瑜集
  • 曹操集
  • 杨子云集
  • 诸葛亮集
  • 王粲集
  • 辟韩
  • 魏文帝集
  • 嵇叔夜集
  • 王弼集校释
  • 孙子荆集
  • 阮嗣宗集
  • 傅中丞集
  • 张茂先集
  • 曹子建集
  • 潘太常集
  • 挚太常遗书
  • 孙廷尉集
  • 陆士衡集
  • 束阳平集
  • 傅光禄集
  • 孔詹事集
  • 江文通集
  • 陶隐居集
  • 陶渊明集
  • 何衡阳集
  • 刘户曹集
  • 徐孝穆集
  • 庾子山集
  • 薛司隶集
  • 卢武阳集
  • 魏特进集
  • 东皋子集
  • 王子安集
  • 元次山文集
  • 刘梦得文集
  • 权载之文集
  • 徂徕石先生文集
  • 李觏集
  • 田比陵集
  • 柳河东集
  • 周子全书
  • 伊川击壤集
  • 张子全书
  • 司马文正公集
  • 嘉祐集
  • 二程集
  • 敬亭集
  • 龟山集
  • 王文公文集
  • 诚斋集
  • 文定集
  • 浪语集
  • 东莱集
  • 止斋集
  • 长兴集
  • 陈亮集
  • 陆九渊集
  • 叶适集
  • 勉斋文集
  • 西山真文忠公文集
  • 魏鹤山集
  • 鲁斋集
  • 文山先生全集
  • 畏斋集
  • 絜斋集
  • 仁山文集
  • 朱文公文集
  • 草庐吴文正公集
  • 秋涧集
  • 逊志斋集
  • 宋学士全集
  • 白沙先生全集
  • 曹月川先生遗书
  • 李东阳集
  • 甘泉全集
  • 王文成公全书
  • 张三丰先生全集
  • 泾野先生文集
  • 胡文敬公集
  • 心斋王先生全集
  • 苑洛集
  • 荆川集
  • 王氏家藏集
  • 顾端文公遗书
  • 念庵文集
  • 无何集
  • 霜红龛集
  • 居业堂文集
  • 高文襄公文集
  • 青溪文集
  • 魏伯子文集
  • 崔东壁遗书
  • 章氏遗书
  • 解舂集文钞
  • 洪秀全选集
  • 雕菰集
  • 观堂集林
  • 饮冰室合集
  • 章太炎全集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庸庵全集
  • 孙中山全集
  • 八卦
  • 九五
  • 三阳
  • 小往大来
  • 六十四卦
  • 三阳开泰
  • 天数
  • 无往不复
  • 开物成务
  • 元亨利贞
  • 上九
  • 屯蒙
  • 屯剥
  • 屯否
  • 丰亨豫大
  • 日新
  • 太极
  • 太一
  • 爻辞
  • 少阳
  • 见仁见智
  • 六龙
  • 六爻
  • 四方
  • 六位
  • 乐天知命
  • 亢悔
  • 动静
  • 四象
  • 先天
  • 同气
  • 守常
  • 用九
  • 形而上
  • 否泰
  • 否终而泰
  • 系辞
  • 交泰
  • 两仪
  • 易卜
  • 坤元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性命
  • 顺天应人
  • 屈信
  • 神道设教
  • 物极则反
  • 积微成着
  • 既济
  • 乾元
  • 洗心革面
  • 朝乾夕惕
  • 乾坤
  • 新故相除
  • 履霜坚冰至
  • 潜龙勿用
  • 剥复
  • 典谟训诰
  • 爻辰
  • 卦气
  • 诗言志,歌永言
  •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惟精惟一
  • 九德
  •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 六律、五声、八音
  • 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 元首之歌
  • 民可近,不可下
  •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
  • 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 典刑
  •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其位,惟危
  • 惟德罔小,万邦惟庆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 血流漂杵
  • 五事
  •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 惟天降命
  • 天畏,棐忱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 毕协赏罚,戡定厥功
  • 定命
  •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 刑罚,世轻世重
  • 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 天命靡常
  •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 询于刍荛
  •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 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 五气
  •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体国经野
  • 保氏
  • 荒政十二
  • 族师
  • 土会之法
  • 三命
  • 乡八刑
  • 大师
  • 大史
  • 太岁
  • 大祝
  • 八统
  • 钟师
  • 大司马
  • 九命
  • 大司寇
  • 土方氏
  • 九拜
  • 乡士
  • 进士
  • 政教
  • 礼不下庶人
  • 不食嗟来之食
  • 先圣先师
  • 小宗
  • 大宗
  • 小成大成
  • 尊尊
  • 记问之学不足为师
  • 正业居学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攻木叩钟
  • 君子善喻
  • 自反
  • 辟雍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伦理
  • 弦歌
  • 六音
  • 礼乐刑政
  • 哀以立廉
  • 宗庙
  • 先贤
  • 铿以立号
  • 文治
  • 礼者制中
  • 温柔敦厚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士冠礼
  • 四行
  • 士婚礼
  • 胎教
  • 子民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教化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入,利后嗣者也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
  •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 礼所以整民也
  • 民,神之主也
  • 上思利民,忠也
  • 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
  •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吉凶由人
  • 礼,国之干也
  •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 太上以德抚民
  • 礼乐,德之则
  • 礼,人之干也
  •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 定人之谓礼
  • 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
  •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 晋政多门
  •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 屦贱踊贵
  • 忠,德之正也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 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 孝,礼之始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 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
  • 智者除谗以自安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 礼,政之舆
  • 国家之败,失之道也,则祸乱兴
  •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 郑人铸刑书
  •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 本立而道生
  • 吾曰三省吾身
  • 节用爱人
  • 德,国家之基也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为政以德
  • 思无邪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使民以时
  • 见义不为,无勇也
  • 绘事后素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父母在,不远游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德不孤,必有邻
  • 仁者,先难而后获
  • 枨也欲,焉得刚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知者乐,仁者寿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奢则不逊,俭则固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循循然善诱人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克己复礼为仁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君子不忧不惧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政者,正也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名不正,则言不顺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欲速则不达
  • 近者说,远者来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刚、毅、木、讷近仁
  • 言必信,行必果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 君子有三戒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君子有三畏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君子学以致其道
  • 士见危致命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四恶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美
  •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君子有九思
  • 仁者无敌
  • 挟太山以超北海
  • 缘木而求鱼
  • 与民同乐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志,气之帅也
  •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知言
  •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 以力假仁者霸
  • 以德行仁者王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仁则荣,不仁则辱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 四端
  •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
  •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不立于恶人之朝
  • 民事不可缓也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 性善
  •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 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仁政必自经界始
  • 教人以善谓之忠
  •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 爱人不亲,反其仁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 为渊鱼,为丛爵
  •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 善战者服上刑
  •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男女授受不亲
  • 自暴自弃
  • 一正君而国定
  •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君之视臣如土芥,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仁之实,事亲是也
  •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言无实不祥
  • 义,路也;礼,门也
  •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食色,性也
  •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 舍生而取义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 仁内义外
  •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 亲亲,仁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 人不可以无耻
  •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以邻国为壑
  •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 君子三乐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 引而不发
  • 仁人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 春秋无义战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 仁也者,人也
  • 圣人,百世之师
  • 君子不谓命
  •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诸侯之宝三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 经正则庶民兴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说大人则藐之
  • 宗祀
  • 三坟五典
  • 四经
  • 六经
  • 七经
  • 经学
  • 十二经
  • 九经
  • 西汉经学
  • 东汉经学
  • 正义
  • 清代经学
  • 今古文经之争
  • 义理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学止乎礼
  • 养心莫善于诚
  • 狗彘不若
  • 定分
  • 积靡
  • 学而为圣人
  • 学止于行
  • 体用
  • 注错
  • 君道
  • 有治人无治法
  • 师云而云
  • 强本节用
  • 治世
  • 制天命
  • 形具而神生
  • 师术有四
  • 圣人
  • 儒术
  • 君师治之本
  • 典制
  • 虚壹而静
  • 大化
  • 制名以指实
  • 解蔽
  • 用名以乱实
  • 稽实定数
  • 正名
  • 用实以乱名
  • 正身
  • 名实相副
  • 万物非天不生
  • 执一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 明法
  • 应天之变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变不易实
  • 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
  • 阴者阳之合
  • 凡物必有合
  •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 人副天数
  • 性有贪仁
  • 天人感应
  • 天人相类
  • 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万物
  • 三正
  •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 正名以明义
  •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揽名责实
  • 深察名号
  •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
  • 察身以知天
  • 知先规而后为之
  • 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
  • 阳不及则阴不萌
  • 三统
  • 阳道常饶,阴道常乏
  • 信道致诎,诎道致信
  • 性善恶混
  • 无验而言之谓妄
  • 言不经,非言也
  • 变化九段说
  •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 尊卑不相黩
  • 生无不死
  • 引名
  • 阴主为骨肉,阳主为精神
  • 气须形而知
  • 精神藏于五脏
  • 万物自生,皆禀元气
  • 鬼神,阴阳之名也
  • 物死不为鬼
  • 性分三等
  • 禀气有厚薄,性有善恶
  • 凡人禀命有二品
  • 国命胜人命
  • 命由气定
  • 凡天地之间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
  • 天有百官,有众星
  • 察表候以知命
  • 汉高于周
  • 善恶在于教
  • 善恶之行在于岁之饥穰
  •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于天
  •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 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之
  • 知为力
  •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 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
  • 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 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
  •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 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
  • 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
  •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 空者,形之希微者也
  • 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 阴阳自斗
  • 天无中无旁
  • 生人之意
  • 合焉者三,一以统同
  • 师道立则善人多
  • 惟元气存
  • 顺化
  • 公于己者公于人
  • 自无极而为太极
  • 明通公溥
  •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 诚者圣人之本
  • 性者,刚柔恶善中而已
  •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 诚、神、几曰圣人
  •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 德性之知
  • 无欲故静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大其心
  • 心统性情
  • 知化则善述其事
  • 气质之性
  • 人化物而灭天理
  • 凡物莫不有是性
  • 天地之性
  • 一物两体
  • 见闻之知
  • 天包载万物于内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
  • 神,天德;化,天道
  • 动而不穷,则往且来
  •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 不有两则无一
  • 化变
  •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两故化
  •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
  • 物无孤立之理
  • 性其总,合两也
  • 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
  •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 学者先须变化气质
  • 天道即性
  • 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 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
  •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
  • 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 断事无失说
  •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
  • 万物之变至于无穷
  • 共见共闻说
  • 道立于两
  •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
  • 耦之中又有耦
  • 性本情用
  • 躁者必以静为主
  • 归之太古,非愚则诬
  • 性无善恶,情可善可恶
  • 灭私欲,明天理
  • 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
  • 致知格物
  •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
  • 唯圣人乃无对于万物
  • 安于义命
  • 尚变者,天道也
  • 万物皆是一理
  • 从宜适变
  • 天理
  •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 真元之气
  • 天者,理也;理者,本也
  • 凡事皆有理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惟理为实
  • 天地之化,一息不留
  • 无独必有对
  • 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
  •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 极而必反,理之常也
  • 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
  • 主敬
  • 心即性
  • 天命之谓性和气禀之性
  •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性即是理
  • 与理为一
  • 涵养须用敬
  •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
  • 以心知天
  • 人心莫不有知
  •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 须以知为本
  • 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
  • 苟利宗庙社稷不问其素可也
  • 非特行难,知亦难也
  • 顺民之欲,因民之利
  • 不正则烛理必不明
  • 有实而后有名
  • 仁即是觉,觉即是仁
  •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
  • 性体心用
  • 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
  • 天不能逃于人
  • 以理义服天下易
  • 虚者盈之终
  • 天非和不立
  • 有是物也然后是道有所措
  • 易者天地之肖也
  • 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 天地之道,本乎阴阳
  •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
  • 合内外之理
  • 一动一静,循环无端
  • 理一分殊
  •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 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 理为气本
  • 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 静体动用
  • 理主动静
  • 顿变
  • 渐化
  • 一个包两个
  • 一生两
  • 君臣父子定位不移,事之常也
  • 形既生,神发知
  • 天命之性
  • 性是体,情是用
  • 道心与人心
  • 人为最灵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生之物皆是对
  • 居敬穷理
  •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 人主之心术说
  • 天理人欲之辨
  • 义利之辨
  • 知行常相须
  • 知先行后
  • 行重知轻
  • 王霸之辨
  • 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
  • 推致
  • 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
  • 格物有道,其惟敬乎
  • 所谓礼者天理也
  • 仁为四德之长
  • 学者以务实躬行为本
  • 复善
  • 阴阳尊卑之义,男女长少之序,天地之大经也
  • 凡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
  • 圣门之学皆从自反中来
  • 心即天也
  • 剥落
  • 心即理
  • 宇宙便是吾心
  • 发明本心
  • 欲去则心自存
  • 明心自立说
  • 本心
  • 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其理,尽此心也
  • 先立乎其大者
  •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 霸者之术
  •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 盈宇宙者无非物
  • 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
  • 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
  • 自用则伤物
  • 心主气血
  • 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 尽观而后自为之
  • 性者人之所禀之天理
  • 言之非艰,行之为艰
  • 分殊而理一
  • 道者天下当然之理
  • 敬者人心之宰
  • 道即日用常行之理
  • 圣人亦与人同耳
  • 天地人之道无独有对
  • 中无定体
  • 心为大
  • 六经者皆心学
  • 儒释一贯
  • 夫生者乃天地之心
  • 以敬存心,以义制行
  • 仁中自有其乐
  • 理气未尝有异
  • 预养
  • 有无为一
  • 道为天地之本
  • 体认天理
  • 复性
  • 王门四句教
  • 心、事、理合一
  •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
  • 知行合一
  • 心外无物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
  •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 有是意即有是物
  •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 知行合一并进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 良知是自家底准则
  • 是非只是个善恶
  • 不行不足谓之知
  •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 气为理之本
  • 理载于气
  • 重为己之学,不重效验
  • 气者,造化之本
  • 不可骤变说
  • 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
  •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 人具形气而后性出
  • 乱天下者,才智之雄也
  • 广思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
  • 性与气相资
  • 法久必弊
  • 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
  • 百姓日用即道
  • 于实践处用功
  • 知行兼举
  • 良知与知识有辨
  • 育欲
  • 良知本寂
  • 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也
  • 私者人之心
  • 尧舜与途人一
  • 道非圣人所得专也
  • 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 有父子而后有仁之名
  • 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
  • 善恶之分,习使然也
  • 《大学》言知不言行
  • 无理胜理
  • 火,内阴外阳而主动者也
  • 物因心生
  • 宙轮于宇
  • 尽天地古今皆二
  • 三即一,一即三
  • 二而一,一而二
  • 精神皆气
  • 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
  • 圆∴三点
  •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 动者,道之枢,德之牖
  • 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
  • 所不在内,能不在外
  • 太虚本动
  • 天下惟器
  • 无形之上,皆所未有者也
  • 气者,理之依
  • 生非创有,死非消灭
  • 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
  • 大既有小,小即可大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分生分死
  • 凡虚空皆气也
  • 变化无常而不爽其则
  • 有屈伸而无增减
  • 阴阳相倚相涵
  • 参其变而知其常
  • 反者有不反者存
  • 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
  • 天地之终不可测也
  • 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
  •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
  • 性者,生理也
  • 即人而可以知鬼神
  • 珍生
  • 性日生日成
  • 天下变万,要归两端
  • 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
  •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
  • 尽人道而合天德
  • 践形
  • 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
  • 理势合一
  • 天下以道而治
  • 以人道率天道
  • 名因人立,名从实起
  • 知之方有二
  • 格物之功,学问为主
  • 知行相资以为用
  • 能必副其所
  • 知以审行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理者,物之固然
  • 力行而后知之真
  • 天下有公是,而执是则非
  • 时在非常,虽欲守经而不得
  • 正其谊以谋其利
  • 言天者征于人
  • 性、情、才、气质,一理而异其名也
  • 非气质无以为性
  • 践形以尽性
  • 气质无偏恶
  • 只向习行上做工夫
  • 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 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
  • 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
  • 惟条理,是以生生
  •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 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
  •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
  • 欲、情、知说
  • 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 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
  • 后儒以理杀人
  • 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
  • 性量分途
  • 范畴表
  • 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
  • 断染
  • 冲和
  • 心无自体
  • 体用不二
  • 性觉
  • 证会
  • 翕辟成变
  • 性智
  • 扫相
  • 矛盾论
  • 新理学
  • 求好之学
  • 新理学的形上学
  • 自由之路
  • 大全
  • 道体
  • 形上学的逻辑分析
  • 无明破除
  • 知行各有难易
  • 形上学的直觉表显
  • 新心学
  • 四境界
  • 觉解
  • 合心而言实在
  • 合理而言实在
  • 合价值而言实在
  • 知主行从
  • 知行永远合一
  • 对理念尽忠
  • 理欲调和
  • 知行同是活动
  • 辩证法没有定律
  • 辩证法是情感逻辑
  • 假人欲以行天理
  • 道德的形上学
  • 心灵九境
  • 辩证法是求形而上学的方法
  • 智的直觉
  • 别子为宗
  • 良知坎陷
  • 圆善
  • 新外王
  • 返本开新
  • 对列之局
  • 静因之道
  • 内在超越
  • 一心开二门
  • 大清
  • 道可道 非常道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不尚贤
  • 和光同尘
  • 玄之又玄
  • 有无
  • 天地不仁
  • 谷神
  • 玄牝
  • 无私存私
  • 功遂身退,天之道
  • 专气致柔
  • 惚恍
  •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天门
  • 绝仁弃义
  • 道法自然
  • 慧智出
  • 守雌
  • 守黑
  • 静为躁君
  • 自然
  • 微明
  • 无极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常无名
  • 上德不德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大器晚成
  • 大音希声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 无为而无不为
  • 圣人无常心
  •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不言之教
  • 玄德
  • 摄生
  • 出生入死
  • 赤子
  • 玄同
  • 报怨以德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三宝
  • 以智治国,国之贼
  • 长生久视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损不足以奉有余
  • 一元
  • 天道无亲
  • 小国寡民
  • 天福
  • 觉有八征
  • 不传之道
  • 神明
  • 五遁
  • 摇光
  • 神人
  • 有待
  • 道化
  • 天地一指
  • 名实
  • 六合
  • 师心
  • 特操
  • 向方
  • 遁天之刑
  • 足性
  • 心斋
  • 坐驰
  • 天理
  •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 散木
  • 灵府
  • 天机
  • 虚室生白
  • 滑和
  • 真人
  • 造物者
  • 非人
  • 机发于踵
  • 附赘县疣
  • 坐忘
  • 太冲
  • 雕琢复朴
  • 常然
  • 将迎
  • 无朕
  •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 纯白
  • 天德
  • 天乐
  • 明白入素
  • 风化
  • 太清
  • 鹑居食
  • 至一
  • 尾闾
  • 天人
  • 玄冥
  • 大通
  • 反真
  • 天损
  • 无形
  • 澡雪精神
  • 心死
  • 天弢
  • 物化
  • 盈虚
  • 天师
  • 陆沉
  • 得意忘言
  • 太初
  • 道术
  • 宇宙
  • 谬悠之说
  • 卮言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天地无事
  • 自得
  • 敦庞
  • 黄老之术
  • 忘言忘象
  • 安为动主
  • 贵无
  • 性其情
  • 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 凡物极则反,故畜极则通
  • 无名论
  • 崇本举末
  • 因性说
  • 道者,无之称也
  • 性无善无恶
  • 反于无
  • 以无为本
  • 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
  • 天下莫不芒也
  • 小大之辨,各有阶级,不可相跂
  • 以不知为宗
  • 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 无是无非
  • 玄学
  • 忘己而冥于自然
  • 任天下之是非
  • 言不尽意
  • 清谈
  • 贵无之议
  • 才性异同
  • 向郭逍遥义
  • 三玄
  • 收心离境
  • 精气神
  • 轻重
  • 三清
  • 仓廪实则知礼节
  • 重则见射,轻则见泄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 授有德,则国安
  • 赋禄以粟
  •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訾之人,勿与任大
  •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 道之所言者一也
  • 取民有度
  • 君节
  • 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
  • 人情不二
  • 身者,治之本也
  • 厉民之道
  • 法者,将立朝廷者也
  • 宁过于君子,毋失于小人
  • 三本
  • 朝者义之理也
  • 地者政之本也
  • 四固
  • 市者货之准也
  • 托业于民
  • 均地分力
  • 决塞
  • 四经
  • 正天植
  • 为兵之数
  •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
  • 黄金者用之量也
  •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
  •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
  • 安高在乎同利
  • 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 德有六兴
  • 人不可不务
  • 礼有八经
  • 有众在废私
  • 权有三度
  • 义有七体
  • 因于时
  • 法有五务
  • 法出于礼
  • 有道者不平其称
  • 人主操逆,人臣操顺
  • 民化变而不自知
  • 奸邪生于匮不足
  • 藏于官为法,施于国成俗
  • 尊君在乎行令
  • 令之行必待近者之胜也
  • 德以合人
  • 三器六攻
  • 人心悍
  • 法者,民之父母也
  • 正民之经
  • 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
  • 有余则骄
  • 君不私国,臣不诬能
  •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 弛关市之征
  •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
  •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 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
  • 修旧法择善而严用之
  • 相地而衰征
  • 作内政而寓军令
  • 六柄
  • 三选
  • 爱民之道
  • 叁其国而伍其鄙
  •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 立政出令用人道
  •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
  • 上德而下功
  • 有道之君不言智能聪明
  • 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
  • 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
  • 君身善,则不公矣
  • 抟国不在敦古
  • 上有法制,下有分职
  • 道术德行出于贤人
  • 主身者正德之本也
  • 中央之人
  • 存国、定民之道
  • 道德定而民有轨
  • 通者质,穷者从
  • 主劳者方,主制者圆
  • 以德弇劳,不以伤年
  • 君子食于道
  •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
  • 政教相似而殊方
  • 甚富不可使
  • 先王畏民
  • 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
  • 政平而无威则不行
  • 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
  •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 道不远而难极
  • 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
  • 法出乎权
  • 礼出乎理
  • 名不得过实
  • 不怵乎好,不迫乎恶
  • 正形饰德万物毕得
  • 洁其宫,开其门
  • 小取焉则小得福
  • 私者乱天下者也
  • 爱民无私曰德
  • 水者万物之本原也
  • 道德定于上,百姓化于下
  • 废私立公
  • 法者不可不恒也
  • 仁义礼乐皆出于法
  •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 私者所以侵法乱主也
  • 君臣共道则乱
  • 治莫贵于得齐
  • 下从而教化可成
  •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 不淫意于法之外
  • 以党举官则民务交
  • 禁末作,止奇巧
  • 粟者王之本事也
  •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 道者所以充形也
  •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 心中又有心焉
  • 敬慎无忒,日新其德
  • 赏不足以劝善
  •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 牧民必知其疾
  •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 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
  • 七主
  • 七臣
  • 以有刑至无刑
  • 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
  • 九惠之教
  • 立身于中
  • 父母慈则子妇顺
  • 啧室之议
  •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
  • 度恕而行
  • 莅民如父母
  • 兼听独断
  • 入则务本,出则尽节
  • 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 以轻重御天下
  • 宽猛相济
  • 铸刑书
  •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 尽地力之教
  • 名正则天下治
  •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爱施俱行
  • 示天下以无为
  •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 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法者所以爱民也
  • 礼者所以便事也
  • 治世不一道
  • 三代不同礼而王
  •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 訾粟而税
  • 重刑而连其罪
  • 贵酒肉之价
  • 民不贵学则愚
  • 使民无得擅徙
  • 令军市无有女子
  • 国力抟者强
  • 常官则国治
  • 国为善,奸必多
  •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 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
  • 国好言,曰“以易攻”
  • 国无力而行智巧者必亡
  •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 战事兵用日强,战乱兵息国削
  • 以刑去刑,国治
  • 国无怨民曰强国
  • 爵尊,上爱民
  • 勇民使之以赏
  • 辩慧,乱之赞也
  • 以良民治,必乱至削
  • 王者刑赏断于民心
  • 舍势而任说,则身修而功寡
  •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 刑者所以禁邪也
  • 观俗立法则治
  • 民愚,则知可以王
  • 世事变而行道异
  • 以刑治则民威
  • 义者,暴之道也
  • 治明则同
  •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 治法明,则官无邪
  •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
  • 王者以赏禁,以刑劝
  • 国务壹,则民应用
  • 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
  •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 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
  • 法平则吏无奸
  • 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
  • 六虱
  • 强者必治,治者必强
  • 俗生于法而万转
  • 民泽毕农则富
  • 以法去法,以言去言
  • 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
  • 失守则危,释法必乱
  • 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壹赏则兵无敌
  •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
  • 壹教则下听上
  • 壹刑则令行
  • 生者着,死者削
  •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
  •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 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不赏善而民善
  • 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 以强重弱,弱重强,王
  • 强去则王
  • 轻法不可以使之
  • 五官分而无常,则乱
  • 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
  • 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
  • 轻治不可以使之
  • 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
  • 法任而国治
  • 霸王之道
  • 民愚则易治
  • 法令者民之命也
  • 名分
  • 遗贤去知,治之数也
  • 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 势治而治之则治
  • 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 置法官吏为之师
  • 贤不足以服不肖
  • 定赏分财必由法
  •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 立国君以为国
  • 治乱安危,非一人之力也
  • 尚法而无法
  •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 闻、见、知、行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
  •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
  •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 天行有常
  • 治乱非时
  • 制天命而用之
  • 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
  •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 世有三亡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 明君无为于上
  • 贤主之经
  • 五壅
  • 四美
  • 贤者之为人臣,无有二心
  • 奉法者强则国强
  • 君臣不同道
  •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 言默皆有责
  • 法不阿贵
  • 臣主之利相与异
  •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
  •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 智术能法之士
  • 足贵之臣
  • 厉怜王
  • 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
  • 三守完,则国安身荣
  • 三劫
  • 善任势者国安
  •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
  • 逆鳞
  • 任下
  • 明法
  •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 公私有分
  • 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
  • 有道之君不重变法
  • 适民心者恣奸之行
  •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 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 同事之人,不可不察也
  • 士自誉辩而不信
  • 信数
  •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 圣贤之朴
  • 危道
  • 安术
  •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
  • 上下相得
  • 守国之道
  • 士不兼官
  • 三易之数
  • 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
  • 七术
  • 众端参观
  •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 六微
  •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
  • 私行胜则少公功
  • 明主表信
  • 宁信度,无自信
  • 独断
  • 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 势者,君之马也
  • 重人
  •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
  • 明主治吏不治民
  •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 贤势不相容
  •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 上不明则辩生焉
  • 仁智之行
  • 帝王之具
  • 不令之民
  • 五奸
  • 禁奸之法
  • 圣人为治之道
  • 四拟
  • 乱亡之术
  • 为政犹沐
  •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 帝王之政
  • 霸王之佐
  • 因情
  • 仁暴亡国
  • 除阴奸
  • 三节
  • 起乱
  • 五患
  • 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
  • 参伍之道
  • 观听之势
  • 条达之道
  • 参言
  • 有道之国
  • 无常之国
  •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 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 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 民众而财寡
  • 民服于势
  • 明王峭法严刑
  • 儒以文乱法
  •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 从衡之党
  • 王资
  • 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 愚诬之学
  •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
  • 明君务力
  •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圣人不恃人之为吾善
  • 明主不道仁义
  • 民智不可用
  • 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
  • 官当其能
  • 上法不上贤
  • 以数治,以难攻
  • 以治去治,以言去言
  • 聚贤能之士,散私门之属
  • 以刑去刑
  • 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 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
  • 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
  • 任数不任人
  • 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
  • 刑赏有分
  • 深督上法
  • 事统上法
  • 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
  •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
  • 冠虽弊,弗以苴履
  • 本细末大,弛必至心
  • 树国必审相疑之势
  • 守成
  • 进取
  • 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
  • 五饵
  • 礼不及庶人,刑不及君子
  •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 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
  • 以本予民,民大富
  • 三表
  • 礼者,所以恤下也
  • 人臣之道
  • 民者,万世之本
  • 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
  • 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
  • 民无不为本也
  • 天有常福,必与有德
  •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
  • 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
  • 吏之不善,君之过也
  • 天下者,难得而易失
  • 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
  • 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诸侯之所本也
  •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 道者无形,平和而神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德者,离无而之有
  • 性者,道德造物
  • 祥者,福之荣也
  •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 道者,德之本也
  • 以粟为赏罚
  • 贵五谷而贱金玉
  • 道者,福之本
  • 盐铁
  • 平准
  • 酒榷
  • 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
  • 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 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
  • 均输
  •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 交币通施
  • 民大富则不可禄使
  • 塞天财,禁关市
  • 士贵成功,不必文辞
  • 教与俗改,弊与世易
  • 以蛮夷攻蛮夷
  • 夺农妨政
  • 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 治乱之端,在于本末
  • 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
  • 令者,所以教民也
  • 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
  •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 执法者,国之辔衔
  •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然后寇止奸禁
  • 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
  •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 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
  •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
  •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
  • 青苗法
  • 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
  • 方田均税法
  • 市易法
  • 摧抑兼并
  • 三不足
  • 以敕代律
  • 师出以律,否藏凶
  • 有德不可敌
  • 免役法
  • 知难而退
  • 遍知天下
  • 明于机数
  • 先人有夺人之心
  • 因便而教
  • 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攻战巧
  • 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
  • 备具,胜之原
  • 无方胜之
  • 兵者,不祥之器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不争而善胜
  • 行义胜之理
  •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祸莫大于轻敌
  • 将之五德
  • 庙算
  • 众寡
  • 死生之地
  • 分数
  • 攻守
  • 劳逸
  • 奇正
  • 五危
  • 绝地
  • 轻地
  • 天陷
  • 将之六败
  • 重地
  • 交地
  • 五火
  • 五间
  • 兵者,国之大事
  • 五事七计
  • 主客
  • 卒善而养之
  • 兵贵胜,不贵久
  • 因粮于敌
  • 出奇制胜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伐交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上下同欲者胜
  • 上兵伐谋
  • 称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修道而保法
  • 择人而任势
  • 形人而我无形
  •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 避实击虚
  • 因敌而制胜
  • 兵以诈立
  • 兵以利动
  • 围师必阙
  •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以众击寡
  • 兵非多益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半济而击之
  • 理纲则纪张
  • 杂于利害
  • 禁祥去疑
  • 齐勇若一
  • 与众相得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 先为不可胜
  • 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 上智为间
  • 师克在和不在众
  • 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 师直为壮,曲为老
  • 明耻教战
  • 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 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
  • 武之七德
  • 用师,观衅而动
  • 战之器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武之胜
  • 向戌弭兵
  • 兵不戢,必取其族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 四时三兴
  • 追戎无恪,穷寇不格
  • 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 以治为胜
  •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 五兵
  • 总文武,兼刚柔
  •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 五慎
  • 占将察才
  • 四机
  • 四不和
  • 四轻二重
  • 不卜而与之战者八
  •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
  • 相为轻重
  • 敬则慊,率则服
  • 不加丧,不因凶
  • 军旅以舒为主
  • 春蒐秋狝
  • 五虑
  • 击其大惧,避其小惧
  •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 不占而避之者六
  • 战胜而强立
  • 七政四守
  • 赞师
  • 九伐
  • 恒胜有五
  • 让威
  • 王者之将
  • 必攻不守
  • 延气
  • 恒不胜有五
  • 五地之败
  • 五地之杀
  •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 五地之胜
  • 三相称
  •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 威服天下
  • 见胜则兴,不见胜而止出
  • 三胜
  • 凡兵,制必先定
  • 兵本有五
  • 将必从己先
  • 挟义而战者,贵从我也
  •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 诛暴乱,禁不义
  •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 刑上究,赏下流
  • 战权在乎道之所极
  • 兵之道四
  • 民无两畏
  • 兵贵先
  • 十胜九败
  • 将之十过
  • 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
  • 将之五材
  • 八征
  • 十害八胜
  • 文伐十二节
  • 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
  • 兵之道莫过乎-
  •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 必见其阳,又见其阴
  • 将有三胜
  • 十四变
  • 三宝全则国安
  • 得贤将者,兵强国昌
  • 亟伤敌为上
  • 守围城之法
  •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国之三具
  • 爵禄者,兵之实也
  •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 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 战法必本于政胜
  • 五无圹
  • 兵大律在谨
  • 五权
  • 三至
  •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 三疑
  • 龟策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
  • 以德兼人者王
  •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六术
  • 凡兵欲急疾捷先
  • 猛将必发于卒伍
  • 太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
  • 有义兵而无偃兵
  • 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
  • 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 胜道不一,知者计全
  • 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 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
  • 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 审因而加胜
  • 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
  • 救边乃无患,中国乃得安宁
  • 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
  •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
  •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
  • 以弱胜强,必因势也
  • 变主为客,变客为主
  • 善用兵者攻其爱
  • 土地人民必相称
  • 好战于外,犹有胜负;无备于内,必至灭亡
  • 时之至,间不容息
  • 善守者守中有攻
  • 避其锋势,与之持久
  • 求胜非难持胜难
  •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
  • 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
  • 胜不可专,败不可不专
  • 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
  • 必宜防之于海
  • 用兵之术,知变为大
  • 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
  • 居重驭轻
  • 以战为守则守固
  • 宁蓄勇无浪战,宁斗智无斗勇
  • 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
  •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军民犹鱼水
  • 以至实击至虚
  •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 兵威已震,譬如破竹
  • 赏不遗亡,罚不阿近
  • 兵法尚权,权在于速
  • 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 贵巧不贵速
  • 将不得专其兵
  • 五兵之中,唯火最烈
  • 素练节制劲兵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以计代战一当万
  • 将必亲选,兵必自招
  • 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 转馈之功,岂出战伐下哉
  • 精练勤训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国之具
  • 练心则气自壮
  •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尚贤者,政之本也
  • 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 以天为法
  • 葬埋之法
  • 兼相爱、交相利
  • 义政
  •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 天贼
  • 力政
  • 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
  • 置立天之以为仪法
  • 执有命者不仁
  • 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 天之所欲
  • 墨者之法
  • 以辞抒意
  • 天德
  • 重同
  • 殊类
  • 为乐,非也
  • 三表
  • 是而不然
  • 不是而然
  • 一周而不周
  • 一是而一非
  • 是而然
  • 捭阖
  • 连横
  • 盈坚白
  • 大一与小一
  • 合纵
  •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小同异与大同异
  • 连环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南方无穷而有穷
  • 今日适越而昔来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合同异
  • 卵有毛
  • 历物
  • 历物十事
  • 鸡三足
  • 郢有天下
  •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 凿不围枘
  • 火不热
  • 指不至,至不绝
  •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 二十一事
  • 狗非犬
  • 物指
  • 物莫非指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
  • 二无一
  • 牛合羊非鸡
  • 青以白非黄
  • 白马非马
  • 大辩
  • 小辩
  • 无厚论
  • 离坚白
  • 羊合牛非马
  • 辩者
  • 形名
  • 名辩
  • 名实
  • 辩学
  • 名分
  • 名实之辩
  • 两可之说
  • 名学
  • 正名审分
  • 得意忘言
  • 寻言观意
  • 言尽意
  • 克念
  • 微言以明道
  • 阴阳
  • 别同异,明是非
  • 阴阳合德
  • 阴阳灾异说
  • 五行
  • 五德终始说
  • 越名任心
  • 方术
  • 二神
  • 思孟五行说
  • 五德配五行
  • 河图洛书
  • 五行相生
  • 阳尊阴卑
  • 五胜
  • 气化
  • 术数
  • 五德
  • 二五
  • 天符
  • 六十甲子配五行
  • 全人
  • 适欲
  • 五星术
  • 是未尝是,非未尝非
  • 节性
  •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 五行相克
  •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迫生为下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 民之所走,不可不察
  •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
  •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
  • 至公
  •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 精气
  • 圣人生于疾学
  • 无为之道曰胜天
  •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 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 知其所以知之谓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
  • 祸福人或召之也
  •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
  • 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
  •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 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 刑名异充,声实异谓
  • 因则功,专则拙
  • 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
  •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
  • 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
  •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 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 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
  •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 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 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
  • 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
  •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
  • 太上之道
  • 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 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
  • 射者仪毫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
  • 究于物者,终于无为
  • 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 不道之道
  • 得在时,治在道
  • 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
  • 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
  • 守清道而抱雌节
  • 时难得而易失
  • 至人之治
  • 无治而无不治
  • 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 实出于虚
  • 全性保真,不亏其身
  • 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要也
  •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
  • 精神与骨骸
  • 心者,形之主;神者,心之宝
  • 能愈多而德愈薄
  • 政苛则民乱
  • 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
  •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 形、神、气
  •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
  • 文不胜质,之谓君子
  •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
  • 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
  • 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
  • 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
  • 善为人上者,不忘其下
  • 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 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
  • 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治国譬若张瑟,大弦絙,则小弦绝矣
  • 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
  •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 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 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 方以类别,物以群分
  •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
  •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 法修自然
  • 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 学所不学,至所欲学
  • 神制则形从
  • 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 福与祸同门,利与害为邻
  • 参五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农父
  • 农本
  • 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
  • 农官
  • 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
  • 农战
  • 大司农
  • 九谷
  • 农事
  • 籍田
  • 农时
  • 都水
  • 井田制
  • 经络学说
  • 脏腑学说
  • 辨证施治
  • 富国以农
  • 天道福善而祸淫
  • 浑天说
  • 客星
  • 三垣
  • 天文
  • 二十八宿
  • 二十四节气
  • 宣夜说
  • 初税亩
  • 十二辰
  • 星官(星宿、星座)
  • 历谱
  • 乐土
  • 盖天说
  • 华胥国
  • 老安少怀
  • 大同
  • 干支
  • 君民并耕,国中无伪
  • 天下为公
  • 终北国
  • 民无私则天下一家
  • 同利共财,同忧共乐
  • 建德之国
  • 太初社会
  • 五斗米道
  • 桃花源
  • 古者无君,胜于今世
  • 至德之世
  • 民胞物与
  • 海人国
  • 太和
  • 君子国
  • 大人国
  • 等贵贱,均贫富
  • 恩旨十二条
  • 黑齿国
  • 西京隐乡
  • 聚和堂
  • 天人
  • 天道
  • 人道
  • 形神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制天命而用之
  • 天有大命
  • 生死
  • 人之生,气之聚也
  • 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
  • 鬼之言归也
  • 烛火之喻
  • 人与物同,死而精神灭
  •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 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为
  • 天以民为心
  •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 天无体唯气
  • 人死无遗魂
  • 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
  • 形神相资
  • 形毙神散
  • 形神相即
  • 形既粉散,知亦如之
  • 刃利之喻
  • 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 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
  • 邪正由于人,吉凶在于命
  • 祥瑞之出,非关理乱
  • 天道不予乎人事
  • 天人交相胜
  • 形质神用
  • 由太虚,有天之名
  • 天地,大果蓏也
  • 造物无心
  • 天地无心
  • 元气之上无物
  • 人,天地之盗也
  • 天道无心
  • 灾祥无定名,治乱有定象
  • 天不故意造作
  • 时有昼夜,物有死生
  • 不可知,则归之命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学在官府
  • 偶然而生,适然而成
  • 天变不足畏
  • 以法为教
  • 焚书坑儒
  • 挟书令
  • 师法
  • 独尊儒术
  • 吏师制度
  • 科举制度
  • 五经课试法
  • 策问
  • 贴经
  • 历事制
  • 三舍法
  • 九品中正制
  • 庆历兴学
  • 熙宁兴学
  • 八股取士
  • 成化卫学例
  • 历事监生考核法
  • 国子监志
  • 续南雍志
  • 训饬士子文
  • 宗室官学例
  • 洪武学令
  • 卧碑文
  • 博士
  • 祭酒
  • 太常
  • 大司徒
  • 学政
  • 博士弟子
  • 直讲
  • 雍正谕立书院令
  • 教授
  • 助教
  • 山长
  • 教习
  • 监生
  • 学谕
  • 国学
  • 生员
  • 泮宫
  • 小学
  • 学室
  • 太学
  • 稷下学宫
  • 荫生
  • 国子学
  • 郡国学
  • 官邸学
  • 南朝四馆
  • 医学
  • 算学
  • 律学
  • 崇文馆
  • 弘文馆
  • 武学
  • 画学
  • 三皇庙学
  • 阴阳学
  • 社学
  • 四门学
  • 国子监
  • 私学
  • 蒙学
  • 私塾
  • 八旗官学
  • 俄罗斯学馆
  • 义学
  • 家学
  • 六德
  • 六艺
  • 豫时孙摩
  • 教学为先
  • 教学相长
  • 长善救失
  • 师严道尊
  • 八条目
  • 修道之谓教
  • 以友辅仁
  • 有教无类
  • 学而优则仕
  • 三纲领
  • 善喻
  • 不扣必鸣
  • 学必量力
  • 合其志功
  • 欲其自得
  • 教亦多术
  • 化性起伪
  • 强力而行
  • 以吏为师
  • 隆师亲友
  • 盈科而进
  • 三纲五常
  • 贪多务得
  • 业精于勤
  • 极问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博极群书
  • 经世应务
  • 行成于思
  • 熟读精思
  • 虚心涵咏
  • 居敬持志
  • 循序渐进
  • 格物致知
  • 交以为师
  • 学思相资
  • 习与性成
  • 恒其教事
  • 明体达用
  • 实学实用
  • 诸子百家
  • 因机设教
  • 思孟学派
  • 致良知
  • 儒学第三期
  • 新儒家
  • 宋尹学派
  • 法家学派
  • 儒家学派
  • 稷下学派
  • 管仲学派
  • 杂家
  • 道家学派
  • 别墨
  • 墨侠
  • 兵家
  • 纵横家
  • 名家
  • 中国古代逻辑
  • 墨家
  • 五行家
  • 农家
  • 古代大同思想
  • 古代无神论
  • 孔子教育思想
  • 孟子教育思想
  • 后期墨家逻辑
  • 《中庸》的教育思想
  • 《大学》的教育思想
  • 阴阳家
  • 墨家的教育思想
  • 道家的教育思想
  • 法家的教育思想
  • 玄学家的教育思想
  • 理学学派的教育思想
  • 《学记》的教育思想
  • 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 事功学派的教育思想
  • 郑学
  • 公羊学派
  • 荀子教育思想
  • 魏晋玄学
  • 宋明理学
  • 伊洛之学
  • 伊川学派
  • 宋学
  • 程朱理学
  • 横渠学派
  • 象山学派
  • 阳明学派
  • 陆王学派
  • 荆公新学
  • 晦翁学派
  • 泰州学派
  • 王学左派
  • 颜李学派
  • 白鹿洞书院
  • 浙东学派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乾嘉学派
  • 茅山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紫阳书院
  • 慈湖书院
  • 岳麓书院
  • 象山书院
  • 鹅湖书院
  • 伊川书院
  • 濂溪书院
  • 明道书院
  • 白鹭洲书院
  • 太极书院
  • 敷文书院
  • 东林书院
  • 关中书院
  • 姚江书院
  • 鲁斋书院
  • 五华书院
  • 粤秀书院
  • 鳌峰书院
  • 二程书院
  • 萃升书院
  • 诂经精舍
  • 钟山书院
  • 海东书院
  • 味经书院
  • 尊经书院
  • 学海堂
  • 惜阴书院
  • 船山书院
  • 漳南书院
  • 博施济众
  • 安贫乐道
  • 见义勇为
  • 任重道远
  • 推己及人
  • 过犹不及
  •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 讷言敏行
  • 民无信不立
  • 以德报怨
  • 勇者不惧
  • 众星拱北
  • 听其言观其行
  • 见贤思齐
  • 举一反三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知人论世
  • 陈善闭邪
  • 穷不失义
  • 己饥己溺
  • 幼学壮行
  • 长虑顾后
  • 跬步千里
  • 后发制人
  •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 因任授官,循名责实
  • 不法常可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 佩韦佩弦
  •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 举直错枉
  • 哀兵必胜
  • 信言不美
  • 虚怀若谷
  • 欲取姑与
  • 轻诺寡信
  •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功成不居
  • 吐故纳新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诡衔窃辔
  • 螳臂挡车
  • 从令如流
  • 集腋成裘
  • 扬清激浊
  • 竭泽而渔
  • 峭法刻诛
  • 潜移默化
  • 圣人无常师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焚膏继晷
  • 慎终如始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文以载道
  • 社鼠
  • 人有酤酒者
  • 染丝
  • 巫马子问道
  • 击邻家之子
  • 不龟手药
  • 相濡以沫
  • 丑人效颦
  • 坎井之蛙
  • 髑髅
  • 傅马栈
  • 林回弃璧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神龟
  • 诗礼发冢
  • 揠苗助长
  • 汉阴丈人
  • 攘鸡
  • 学弈
  • 叶公好龙
  • 腾蛇与飞龙
  • 一傅众咻
  • 盗与殴
  • 大木与雁
  • 东野毕失马
  • 黄公好谦
  • 纣为象箸
  • 鲁人徙越
  • 相踶马
  • 周人怀璞
  • 棘刺母猴
  • 处女遇盗
  • 郑人买履
  • 画鬼最易
  • 矛盾
  • 滥竽充数
  • 竭池求珠
  • 曾子杀彘
  • 刻舟求剑
  • 强取人衣
  • 掣亶肘
  • 荆人涉澭
  • 掩耳盗钟
  • 穿井得一人
  • 杞人忧天
  • 守株待兔
  • 两小儿辩日
  • 歧路亡羊
  • 愚公移山
  • 枯梧不祥
  • 得遗契者
  • 齐人攫金
  • 疑邻窃铁
  • 狐假虎威
  • 生木造屋
  • 画蛇添足
  • 南辕北辙
  • 鹬蚌相争
  • 决蹯而去
  • 塞翁失马
  • 公仪休嗜鱼
  • 曲突徙薪
  • 亡羊补牢
  • 腹下之毳
  • 齿亡舌存
  • 祠少求多
  • 楚弓楚得
  • 国宝相异
  • 鄙人弃玉
  • 以百姓为天
  • 烧宝而贺
  • 走兔与积兔
  • 任人与任力
  • 谁最善医
  • 羊质虎皮
  • 随声逐响
  • 鸡犬皆仙
  • 孺子驱鸡
  • 试诗
  • 博士买驴
  • 阳桥与鲂
  • 与狐谋皮
  • 天下无马
  • 鉴药
  • 郑人逃暑
  • 辨伏神
  • 反裘负刍
  • 临江之麋
  • 梓人之技
  • 恃胜失备
  • 熟能生巧
  • 河豚妄肆
  • 乌鸦蜀鸡
  • 瓠里子择舟
  • 食鲐
  • 蜀贾卖药
  • 鸲鹆效言
  • 纵兽尝人
  • 黔之驴
  • 蒋里善人
  • 石氏请医
  • 忧木参天
  • 诸儒救国
  • 蝜蝂传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施子美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