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事功学派的教育思想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37: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981页(1902字)

南宋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学说主旨是讲究实事实学,倡导经世致用。

从严格意义上说,包括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事功学派是在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的斗争和争辩中发展起来的。两个学派在教育思想上的分歧,首先表现为他们的教育理论基础不同。朱、陆都主张“道”或“天理”是超然独在的精神实体,先天地而生并派生万事万物,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也是“道”或“天理”的体现。

陈、叶则认为,道存在于事物之中,是事物之理,不能离开事物而空言“道”或“天理”。陈亮指出:“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叶适也指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陈、叶正是在批判朱、陆空言道德性命之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求实用、讲功利、论真才的教育理论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育目的问题。

陈亮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做儒。他指出:理学家所谓“醇儒”,不过是“研习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的道学先生,既无真才实学,又自命不凡。进而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一个文武兼资、博学多能、才智俱全,能够兴利除弊的“一世英雄”。

他说:“亮以为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不自妨为一世英雄。”又说:“今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叶适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看法与陈亮是一致的,也是主张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资、博学多能、本领宏大的人。他称这种人是真正的士,而不是儒士。叶适指出,真正的士首先要有道义的修养,即“秉义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但是,道义的修养不能做为一种雅好或装饰,而应见诸于事功。

他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功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陈、叶关于教育目的主张,直接触及了理学教育虚浮、无用的弊端,力图造就开拓古今、推倒一世、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充分体现了事功学派教育思想的特点。

陈、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同朱、陆存在着严重分歧。朱熹强调“道问学”,提倡读书,但以“经”为主;陆九渊强调“尊德性”,提倡“心悟”,虽不重读经,但也不讲实学。他们有时也讲读史、读百家说,但都是做为心性修养的依据或参考,而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提高本领,作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的指导。所以,陈、叶批评他们是空言性命道德,而不研究实理实学。

事功学派的教育内容包括:首先强调读史,把历史文献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陈亮着有《酌古论》、《三国纪年》、《史传》及《中兴五论》等,都是考订上下两千余年,足以开物成务之作。叶适的《习学记言》,也是探讨各家学说的历史性着作。尤其是他的《进卷》所论,涉及纲纪、治势、国本、民事、法度、财计、军旅、经制、官法、士学、学校、科举、铨选、资格、赋税、役法等,都是考订历史,依据事实,改革弊政的建设性意见。

其次是讲习儒经,但他们主张经世致用,把儒经视为古代文献,使其具有“史”的性质,以便吸取历史上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今兴功立业的借鉴。朱、陆讲习儒经,则是作为“先王遗教”、“圣贤之言”,唯经是从,不可更易。

再次是提倡广通博洽,主张百家异流皆可学。如陈亮除用力于经史之外,喜谈兵法、山川形势、度量权衡、官民商农等。

他认为,学校应当成为百家皆可谈,时政也可议的场所。叶适也重视见闻广博。他在《宜兴县修学记》中明确提出:“将深于学,必测之古,证之今,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始出一贯,则枝叶为轻而本根重矣。”陈、叶重视学习百家学说,目的在于权衡比较,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利于世用。

最后是提倡艺能的学习。陈、叶认为,艺能方面的知识是培养佐治人才必须知晓的学问,不学艺能无以理百事。

正如叶适所说:“古人未有不先知稼穑而能君其民以使协其居者。”这一思想对后世颜李学派有很大影响,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和付诸实践。

关于教育方法和学风的问题。陈、叶反对朱、陆强调静坐读书、涵养心性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无补于匡时救世,只能使学者消磨才智,最终无所作为。他们主张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刻苦磨炼,不断积累;大胆批判,勇于创发;严谨治学,师友讲论。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陈亮的着作有《川文集》三十卷,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亮集》。叶适的着作有《叶适集》(包括《水心文集》和《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