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魏晋玄学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38: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983页(1217字)

指魏晋时期杂揉儒学与道学的学术思潮。

它因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三部号称“三玄”之书而得名。玄学产生于曹魏时期,流行于两晋,逮及南朝做为独立的学派便逐渐消失。其创始人为何晏、王弼,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向秀、郭象、裴頠等。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表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魏晋玄学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更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宇宙观方面,玄学家据老庄哲学中的“有无”讨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何晏、王弼接汉代黄老学派的余绪,建立起以虚无、无为为本的贵无的本体论。何晏认为“无”乃宇宙万物的本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晋书·王衍传》),“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列子·天瑞》张湛注引)王弼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由此,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王弼还从本末、动静、一多、体用等方面论证玄学贵无本体问题,从而改探讨现存万物的变化为探讨万物存在的根源,使秦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转变为魏晋时期宇宙本体论,开创了魏晋玄学这一哲学思潮。

崇有论者却反对贵无思想,否认无能生有。郭象直接继承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着《庄子注》,把“无”推向极端,认为“无”即空无的“零”,提出“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思想,说:“无即无矣,则不能生有”,不同意王弼提出的无能生有、万物之上还有个“无”的本体的观点。

裴頠还着《崇有论》,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否认“无”能生万物。在教育方面,玄学家集中讨论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玄学贵无派人物一改先秦老庄崇尚自然反对礼教之特征,调和儒道之名教和自然。王弼从本末有无的哲学本体理论出发,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本于自然”,反对把名教规范与自然对立起来。

嵇康、阮籍基于其反对司氏集团宣扬的虚伪礼教,虽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讥讽虚伪的礼法之士是寄生于裤中的虱子,认为儒家之徒借用“诈伪以要名”的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

但他们并非反对维护封建伦理的名教,而是强调真正礼乐教化的有效性。

详见“玄学家教育思想”条。逮及郭象不仅不同意将名教同自然对立起来,而且认为名教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仁义自是人之惰性”。强调儒家之名教即道家之自然。

魏晋玄学中,还曾发生过诸如才性四本、儒道异同、孔老优劣、圣人有情无情、声有无哀乐及性情关系、生死关系等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无疑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魏晋玄学是秦汉以来学术思想变化、思辨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它较过去的唯心主义哲学更为精细,建立起了自己的本体论体系,提出了有与无、本与末、质与用等基本的哲学范畴,深入探求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回答问题,推动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影响深远。

上一篇:程朱理学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