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忭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17页(853字)
【生卒】:1538—1588
【介绍】:
明学者。
字子荩,号阳和,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
授翰林修撰,后教习内书堂。
历任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谥文恭。生于官僚家庭,幼时即好读书,且喜谈论国事。后师事王畿,得传王守仁之心学。坚持心本论,认为万事万物皆起于心,舍却心之外,别无他物。
做学问应不学故人,不求外物,但求之于心。他说:“万事万物皆起于心,心无事而贯天下事,心无物而贯天下物,此一贯之旨也。”(《不二斋论学书》)进而提出“心外无道”,“道外无心”的观点。认为心与道是一回事,不能将其割裂为二。
同时还认为心是一种虚灵的幻像。说有物,又无物;说无物,却又万物具备。
学者要求得识心,应向静中去求。因为“无动无静,常翕而不张,常聚而不散者,心也。夫心无动静,而存者之功,未有不自静中得知者。”(同上)认为人心本是纯善的,这就是良知。
因为人有知觉,禽兽也有知觉,人的知觉命于理,禽兽的知觉命于气。现在人们一谈良知,就说良知不分善恶,这不是将人性与物性混为一谈吗?所谓的良,是自然而然,纯粹至善的。
如果掺杂进人为的欲念,可以看作是知,但不能说成是良知。所以,“谓良知有善无恶,则可;谓良知无善无恶,则不可。致知之功,全在察其善恶之端,方是实学。”(同上)要达到圣人的境界,首先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所谓“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知行合一以成其德,其颜子之学乎?”(同上)主张致良知,重点在一个防字,要在戒慎恐惧上下功夫。认为“人心少有无念之时,方其未萌,着一防字,即属思善一边,是一念矣。克念作圣,只在一念之间,不分有事无事。”(同上)反对将良知看作与身俱来,无需去致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弊端。坚持致良知才是圣人之道。
他说:“近时之弊,徒言良知而不言致,徒言悟而不言修。仆独持议,不但曰良知,而必曰致良知;不但曰理以顿悟,而心曰事以渐修,盖谓救时之意”(同上)《明史》卷283有传。着作有《不二斋文选》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