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焞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48页(721字)
【生卒】:1071—1142
【介绍】:
北宋学者。
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字彦明,一字德充,号和靖处士。少师事程颐。
应举,以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终生不就举。以笃行与张释齐名,被程颐誉为“晚得二士”。
颐卒,焞聚徒洛中讲学,士大夫争仰之。靖康初,赐号“和靖处士”。
金破河南,焞自商州奔蜀。后历左宣教郎,权礼部侍郎兼侍讲等。
反对与金议和。
致仕后,隐居平江。学术上,精研《论语》、《孟子》,恪守二程“格物致知”说,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其在程门,“天资最鲁,而用志最专”(《宋元学案·和靖学案》)。
朱熹说他“只就一个敬字做功夫,终做得成”,“不观他书,只是持守得好”(同上)。焞自己亦尝云:“某看曾子三省,诚而已”(同上)。
可见其学特点是讲究持守涵养功夫,坚持“诚”、“敬”,终于有所成就。他还是宋代“理一分殊”思想的早期倡导者之一,认为理是根本,一切事物都是由理派生出来的。
他把义与命区别开来,认为“命为中人以下说,若圣人,只有一个义”(同上),这便把“义”这个哲学范畴提高到与“命”、“理”同等的地位。他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奚以命为”(同上),“命”应该服从于“义”,服从“天理”。
他注重学习,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明理,才能致知。而学习以致知、明理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做人。
他说:“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同上)他是和靖学派的创立者,着名弟子有吕本中、刘芮、韩元吉等。
黄宗羲以为:“程门之传,惟先生最得其正,其余率染异论”。全祖望亦谓其“于洛学最为晚,而守其师说最醇”(同上)。对宋代理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着有《论语解》10卷、《孟子解》14卷及《门人问答》、《和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