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花小檗
书籍:中药辞海第三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202页(738字)
【概况】:
异名 刺黄芩、老鼠刺(四川),黄檗刺、猫儿刺(甘肃),三颗针(通称)。
基源 为小檗科小檗属锥花小檗的根、茎和茎皮。
原植物 锥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er
形态 落叶灌木,高1~2m,分枝密;枝有槽,幼枝微有柔毛,老枝棕黄色;刺三分叉,细瘦,长8~15mm,棕黄色。叶4~15个簇生,近革质,矩圆状倒卵形或披针形,长8~25mm,宽4~11mm,顶端圆形,有短尖,基部渐狭,边缘有3~8刺状疏锯齿,齿距2~3mm,上面暗绿黄色,下面灰色,有白粉,两面有明显密网脉。圆锥花序花密集,长1~2.5cm,有花10~30朵,无总花梗;花梗长1~2mm;花浅黄色;萼片排列成两轮;花瓣倒卵形,长3.5mm,宽2mm;子房有2胚珠。浆果球状,长6~7mm,灰红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75页.图版155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湿地灌丛中。
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
。【化学】:
含小檗碱等生物碱。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2
【药性】:
功效 清热泻火,抗菌消炎。
主治 《新华本草纲要》:“民间代黄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