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467页(1418字)
《礼记》中的一篇。
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公元前403-221)晚期。作者不详,郭沫若考证为孟子学生乐正克,一般都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它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并有完整体系的一篇教学论专着。全文可分20节,共计1229个字,对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和精辟的论述。
关于教育的作用问题,它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引申出“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充分肯定了兴学立教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教育同政治的关系。关于教育的制度问题,它以托古改制的方法,设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完整学校体系,即“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同时,又提出视学、考试制度,教育分段和修业年限,以及具体管理措施等。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问题,它首先揭示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实践过程,只有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学生才能从“知不足”而“自反”,教师才能从“知困”而“自强”,从而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它规定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藏息相辅。它在总结当时教育、教学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一是启发诱导。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收到“和易以思”的效果。二是禁于未发。
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应有预见性,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三是及时施教。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应把握好时机,“当其可”而施之;否则便会“勤苦而难成”。
四是循序渐进。
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不陵节而施”。五是相观而善。
要求教师应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交友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观而善”;但要防止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游,以免荒废学业。六是长善救失。
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情况,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克服缺点。关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它认为教师应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使是天子也不应把他们当作臣下来看待。它还认为,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择师不可不慎。
它指出,选择教师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随时随地予以回答。二是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就是说,教师的语言应简练而透彻,精微而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倡导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师是传道者,学校是传道基地。因此,把“尊师”、“重道”和“敬学”三者联系在一起,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敬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然,《学记》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它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从当时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即“师也者所以学为君”。它提出的教育内容,只限于古代的传统文化,要求学者“务本”,即不违“先王遗教”。它提出的教育方法,强调了封建的体罚手段,即“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学记》版本较多,今版《十三经注疏》本、高时良先生的《学记评注》,均为研究《学记》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