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公孙龙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0:51:5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33页(873字)

【生卒】:前325?—前250

【介绍】:

又称公孙子。

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国人,曾在赵相平原君赵胜家当门客。与魏牟、孔穿、邹衍等有过辩论。与后期墨辩学者直接有过“盈离”、“兼别”的逻辑争论。代表作《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后来多数散失,今残存六篇,其中除《迹府篇》是由后人补录的外,其他五篇为公孙龙本人所着。公孙龙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之名必须专指此之实,这样的“彼”或“此”之名才能谓之“名正”;否则,“彼”或“此”之名就不能成立。

这样,“名”才有确定性的内容。公孙龙认为,“正名实”是名辩(逻辑)的目的所在。

名实当,可达到正确的认识;名实乱,其作用相反。

“正名实”必须遵循“物”、“实”、“位”、“正”四个原则,但他用绝对化了的“离”来分析名实概念和名实关系,把“明王”之所谓当成名实的标准。

公孙龙提出了着名的“离坚白”、“白非马”等思想,与惠施“合同异”思想及学派不同,他成为“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认为,石头不能同时具有“坚”和“白”的属性,因为石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坚”、“白”各自在未与石头结合时,必定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即独立自藏的。这样的“坚”或“白”成为与石头相离而独立自藏的精神实体。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论”,并以此作为其整个学说的基石,通过这一命题强调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迹府》),但承认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又存在于个别之中,如黄马、黑马都是马。

尽管他从外延上肯定了马中包括白马,在内涵上肯定了白马中也有马形的共性,揭示了个别(白马)与一般(马)的辩证关系,但他具有把“名”当成独立实在的精神实体的倾向。

公孙龙与惠施等人一起为先秦时期名辩学说的真正创立,尤其是为该学说的盛行,以及名家的确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颜斶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