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13:0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889页(1125字)

中国古代逻辑范畴。

与“实”相对。指概念、名词。

邓析最早给予“名”以逻辑的含义,主张:“按实定名”、“循名责实”(《邓析子·无厚》)。

孔子提倡“正名”,强调“为政必先正名”(《论语·鲁问》),主张‘名不正则不言不顺”(《论语·子路》,旨在维护或恢复周礼的等级制度和名分。

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提出“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墨子较深入、广泛地考察了名实关系,主张名实相符。

尹文指出,“名也者,正形者也”(《尹文子·大道》),即“名”有正确指谓事物的作用。公孙认为,“夫名,实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提出“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正名的原则在于“物其所物而不过”、“实其所实而不旷”、“位其所位”而不出;正名的方法就是“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同上)。强调“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宗旨。

后期墨家在先秦时期对“名”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出名是对实物的指谓:“所以谓,名也”(《经说上》);名的作用在于“拟实”(《经上》)、“举实”(《小取》)、“摹略万物之然”(同上);有了名,便可“知以所不知”(《经下》),“言犹(由)名致”(《经上》),可表达思想。

以名所指事物的外延为标准,把名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种。阐述正名的要求:“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经说下》)。

反对“彼且此也,此亦可彼”(同上)。庄子遵循老子的“无名论”,认为“天地一指”、“万物一”(《庄子·齐物论》),无需辩察。

荀子鄙视名、墨两家“相犬之可以为名”(《荀子·儒效》),继承孔子用名于政的传统,强调“正名”,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正名”原则及其方法,建立了儒家的“正名”逻辑体系。韩非法家的立场强调“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韩非子·扬权》),提出“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同上)。“名”的问题经过上千年的争论,到了明清之际,在王夫之那里,达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和逻辑史的最高总结。

王夫之主张“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思问录·外篇》)。真正的知识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姜斋文集·知性论》)。“名从实起”(《思问录·外篇》),“则实在而终得乎名”,实现名实的统一。偏执名或实各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名在交流思想和统一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君子必正其名而立以为道。名者,人道之大者也”(《尚书引义·泰誓牧誓》)。并强调“克念”,肯定名能够正确反映现实;名是“通已往将来之在念中”的理性认识,是“今与昨相续,彼与此相函”(同上)的思维过程。总之,关于“名”的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