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60页(1030字)
【生卒】:1132—1180
【介绍】:
南宋理学家。
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字敬夫,又字乐斋,张浚子,颖悟早成,稍长,师事胡宏问程氏学。以荫补官。历知严州、静江府,知江陵府,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佐观等。栻与朱熹齐名,同为南宋道学大师。
又与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应聘岳麓书院教书,从学者众。
奠定宋代理学湖湘学派规模。政治上,力主抗金,誓不言和。
主张君主应以诚心待臣庶,认为“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纴之事,则心不存者寡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认为人君应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庶几可以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争取民心,恢复中原。他主张“为今之计,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议,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又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使必胜之形,隐在目前,则虽三尺童子,亦且奋跃而争先矣!”(同上)他推崇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尝言:“儒者之政,以护养本邦为先。”(同上)。
哲学上,他提出理、性、心“同体异趣”的命题。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命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他认为理是最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天、性、心都是理的表现形式。
从而将理、性、心同体异取论与心即理的心学衔接起来。他还用太极说明人与物的本原,认为太极动而阴阳二气形成,阴阳二气形成并运动而万物生。
他认为人之初心即所谓赤子之心是纯真善良的,只有圣人才不会失其赤子之人,一般人则由于情义而丧失赤子之心。因此他主张,去情欲之私即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礼即天理,不可逾越。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朋友之信,此“五常”乃天理的体现。
为此而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理。凡非天理,皆己私也。
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
”(《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主张性善论,认为天命之在人则表现为性,是至善的。
而人之所以有不善,是“气禀之性”造成的。因此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恢复自然之性,故人皆可成尧舜。
他攻击佛教,认为佛是“异端”,各种说法似是而非,扰乱视听,惑悖儒学。张栻以天理释人欲义利,发先儒之所未发;强调“心”的作用,成为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
其思想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着作有《南轩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