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66页(676字)
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一。
指人具有生来就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表现为善端,如儿童生来便知爱其父母,是谓仁;及长知敬其兄长,是谓义。与生俱来的善端表现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从四端开始,继之扩充发展为四德:仁、义、礼、智。
四端,犹有人的四肢,是先天的;四德,也是人本固有的品质,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先验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而又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认为其君主不行,则是暴弃君主。
人的四端,作为善性,没有得到扩充发展,是后天接触社会为物欲所蔽,因而悖乱成恶的结果。
发展四端,使其成为四德,应向内心探求,“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主张,凡四端备于我身者,皆应晓得把它们扩充起来,就像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流出的泉(终必熊熊燃烧,终必汇为江河)。如能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否则连赡养父母也办不到。“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也是其仁政学说的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