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3:55:1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653页(630字)
儒家道德修养论用语。
意谓人性本善,只是由于情欲、物欲、气质之性等,方使人为恶;人通过道德修养,方可使其本性得到恢复,故谓复性。首提倡复性者,乃唐代李翱。李翱认为人性善情恶。他在《复性书》中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性不能充”即善性不能得到扩充。在李翱看来,人的善性被情所蔽,所以主张去情复性。为此他写了《复性书》。明代薛瑄亦重视复性问题。
他认为性既是天地的本质,又是伦理纲常的核心。他把孔孟以来的儒学归结为一个性字。他说:“圣人相传之心法,性而已。”(《读书续录》卷六)又说:“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读书录》卷三)张载在《西铭》中,有“天地之帅吾其性”一语。薛瑄对此解释为性本于天地,“天地公共之理,人得之为性。”(同上卷八)性又是伦理纲常。他说:“只是一个性字,分而为仁、义、礼、智、信,散而为万善。”(同上)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天地之性。
但人又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为善为恶两种可能性。要革除那不善的欲念,就要进行道德修养。
而“复性”就是求道问学。道德修养的目的。“复性”就是通过道德修养,复返到湛然纯善的本体之性。而复性的途径在于变化气质。变化气质的方法是要在日常的应接酬酢中不断矫正气质中的偏差。“每日不问大事小事,处置悉使其宜。”(同上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