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30页(1088字)
【生卒】:1613—1682
【介绍】: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别名蒋山佣、顾圭年,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县人。幼年在嗣祖指导下,攻读经史和兵法,确立经世志向。天启六年(1626年),入县学,习举子业,前后耗去13年角逐科场。
严重的社会现实使他觉醒,“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遂放弃科举,钻研历代史书、方志,纂着《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明亡后,坚持抗清斗争,以衔木填海的精卫自况,疾呼:“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亭林文集》)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顾氏正当盛年,变卖家产,开始了长达20年的云游生涯,睹今思古,决心“笃志经史”。这以后,致力撰写其一生代表作《日知录》。康熙间,庄氏明史案和黄培“逆诗”案文字狱接连发生,被害70余人,顾氏在济南入狱,经友人相救,才得以出狱。之后仍一如既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晚年声闻朝野,清廷数度征聘,他一概拒绝。
最后客居陕西华阴,染病而死。他一生涉猎广泛,着述甚丰,除上面提及外,主要着作尚有《音学五书》。在政治思想上,他首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于天下之人”,人人都有权“清议”朝廷得失。
在明清更替之际,他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出发,强调“华裔之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观点都不乏积极意义。
在经学,史学方面,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提出“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的观点,又说:“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亭林文集》)。在具体研治史学过程中,强调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尊崇孔子“多闻阙疑”的精神。
对《春秋》的研究就体现了这种学术风格。对古音学研究尤为典范,倾30多年精力撰就的《音学五书》奠定了他作为清代音韵学开山祖的地位。在哲学方面,他也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对王学末流“空谈误国”痛斥不已。
就连程朱陆王,他也斥为流于禅释,独心契于张载“太虚”气本之说。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日知录》)的观点。对程朱派的“格物穷理”这一不二法门,也作了新解,他说:“以格物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末矣。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日知录》)所谓“当务之急”就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显然已冲破理学藩篱,将眼光投向了现实社会。
顾氏还将经学与讲道结合起来,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反对“离经讲道”和专言“性与天道”,在经学中讲明义理,此即“务本原之学”。总之,顾氏毕生学术,其学风为经世务实,其目的则在“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日知录》)。
着作有《日知录》、《亭林文集》等。
(杨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