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九境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684页(1094字)
香港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用语。
他认为人心对境之感通活动的种别、次序和层位,可有三观、三境。三观即顺观、横观和纵观,为心灵感通外界之三路向。三境即觉他之客观境、自觉之主观境、超自觉之通主客境。三观分别与三境中的体、用、相结合,就形成生命心灵活动中的九种境界。
第一为万物散殊境,“于其中观个体界”。在此境界中,人亦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
“凡世间一切个体事物之史地知识、个人之自求生存、保其个体之欲望,皆根在此境,而一切个体主义之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皆判归此境之哲学”。第二为依类成化境,“于其中观类界”,定种类,成变化。
一切关于事物的种类及繁衍生殖,以及看重人类的家族、民族之延续、社会职业之形成的类的知识、类的形上学,皆属此境。
第三为功能序运境,“于其中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
一切以事物因果关系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的知识、依因果关系而建立的形上学、与功利主义之人生哲学皆属此境。第四为感觉互摄境,于此中“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
一切关于心身关系、感觉、记忆、想象与时空关系之知识论,心身二元论、唯身论、泛心论等形上学及重感觉以求生存之人生哲学皆属此境。第五为观照凌虚境,“于此中观意义界”。人可以由现实事物中发现其“纯相”、“纯意义”,并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示之,而形成逻辑、数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由对“纯相”、“纯意义”的直观而形成的知识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验、审美的生活态度以及论此纯相之存在地位的形上学,皆属此境。第六为道德实践境,“于此中观德行界”。人本着道德的良心、观念和知识,在生活中完成其道德的理想和人格。
一切有关道德实践的知识和形而上学、人生哲学,皆属此境。第七为归向神一境,“于其中观神界”,着重论述“一神教所言之超主客而统主客之神境”。
第八境为我法二空境,“于其中观法界”,“此要在论佛教之观一切法界一切法相之类之义为重”,以破除主客法我之界限,使一切有情众生皆可彰显其佛心佛性,以得普度,而与佛成同类。第九境为天德流行境,又名尽性立命境,“于其中观性命界”。“此要在论儒教之尽主观之性,以立客观之天命,而通主客,以成此性命之用之流行大序”的人性天德合一境界。此为人的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以上九境中,一至三境为主体所觉知的客体世界,四至六境为主体自觉的主观界。七至九境为由主摄客、更超主客之分的绝对主体界。
九境各自成类,居前为先,居后为高,既相差别,亦相平等,最后归销为纯一理念,说明心本体是宇宙人生种种境界的源泉。
心灵九境说是唐君毅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