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44页(1353字)
【生卒】:前179—前122
【介绍】:
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即《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后以谋反事发自杀。
哲学上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把道作为最高范畴,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淮南子·原道训》以下只注篇名)坚持元气一元论,认为天地形成之前,只有混沌的元气,“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昭。”(《天文训》)并用自然元气的分化,解释天地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霆等的形成。强调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趋势,同时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物至而神应”、“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原道训》),指明人通过与外界接触而认识事物,肯定客观对象的可知性。
认为人不知到知、从不会干到会干,关键在于常见与常为,“夫物常见则识之,常为则能之。”(《泰族训》)强调后天的学问和教养。
肯定事物普遍存在的两重性,认为万物既有所长,又有所短,主张坚持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观点。“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说山训》)对先秦时期“和而不同”命题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形神关系上,认为人死之后,“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但又提出“神有摩而神未尝化”(《精神训》),存在灵魂不死观念。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并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修务训》)提倡变古,要求统治者省事、节欲,爱惜民力,节省财富。
坚持道家贵身保真的观点,“尊天而保真”、“贱物而贵身”、“外物而反情”(《要略》)《淮南子》还书建立了以道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柜架的宇宙图式。他把阴阳二气称作“二神”,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四季变化。他把金木水火土与天于地支相配,提出了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他说:“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义,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专。母胜子曰制,子胜母曰困,以胜击杀,胜而无报,以专从事而有功。以义行理,名立而不堕。
以保畜养,万物蕃昌,以困举事,破灭死亡。”(《天文训》)他的五行说主要讲的是自然关系,但也用了“义”、“保”、“专”、“制”、“困”等道德伦理观念,并存在机械运行的模式,不能反映千差万别的客观自然现象。他又把阴阳二气区分为精气和烦气,“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精神训》)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由于人禀受精气,动物禀受烦气。“精通于天”,(《览冥训》)所以人能感应天。
这里他把人的思维活动看作是“通于天”,显然是向天人感应论方面转。但是他的天人感应论与董仲舒的不同,他一方面用“精气说”否定“天意”、“神灵”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排除“天意”、“神灵”的影子,所以他的天人感应论既有唯物论的成份,又有唯心论的因素,是一个矛盾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