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五行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12:1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892页(679字)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又作五行说。

《尚书·洪范》云:“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五行概念。

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五行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国语·郑语》载史伯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可见,这时人们已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物质,看作是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后来出现了五行相胜相克的观念,如《左传》襄公九年有“水胜火”的记载,昭公三十一年有“火胜金”的记载,《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五行无常胜”的说法。

到了战国时期,五行说发生了重大变化。思孟学派的子思、孟轲,把仁、义、礼、智的道德范畴附会到五行之中,从而把五行说道德化了。而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则根据五行相胜的理论,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和“五德转移”说,把朝代的更替归结为五行相胜相克的循环往复,为新兴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根据。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提出五行为天之生气说,即天以五行为生长万物之气。

谶纬之学把阴阳五行和天象变化结合起来,用来占验事物的吉凶祸福,进一步把五行说神秘化。董仲舒把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起来,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释封建伦理纲常,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以此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论和历史循环论。

魏晋时期,五行说在道士炼丹术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包含有五行相互结合生成具体事物的科学思想,对后来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上一篇:方术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