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0页(1851字)
【介绍】:
①人名,姓墨,名翟(约前475-前390),战国初期哲学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平民手工业阶层,曾为木匠。
后为宋国大夫。所创墨家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其观点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分别体现为尊重和选拔人才、下层人物也应参预治理、提倡节约、反对侈靡奢华、反对宿命论、提倡爱一切人和事物、反对侵略。
认为天有意志,存在鬼神,主张尊天、事鬼,以“天志”和“明鬼”思想作为推行政治主张的工具。在认识论上,重视由感官得来的直接经验,表现了经验论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具一定的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思辨。墨辩逻辑学构成墨学的重要内容。
注重亲身实践,重行轻言,至“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如“必强为之”的强力教人的主张,要求人人受教育,个个要学习。
这一思想,反映了墨子以教育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
他尤其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分,善恶完全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关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兼士”和“贤士”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说,他所要培养的士,一方面要具有“兼相爱”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能爱一切人和为一切人服务。
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的智慧和能力。这一培养目标虽然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的要求,但也反映了小生产者在反对贵族统治方面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关于教育内容,他非常强调智慧教育,即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他尤其重视传授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生产劳动教育,如学习光学、力学、几何学、机械制造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技能等。他还提倡辩术教育,要求门徒“上说下教”,能言善辩,以适应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从政、从教的需要。
他对学习“六经”的态度,不赞成孔子的“述而不作”,明确地提出了既述且作的主张。
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术(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就是说,既要对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优秀部分加以继承,又要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创造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墨子的教育主张虽不够系统和完备,但同先秦各学派相比是独具特色的。墨子就他的社会理想,也有多方面地表述。
如,他认为,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分工,“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尚同中》),他们都应该靠自己的劳动过生活,不参加劳动,即无生活权利,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和“取非其所有”(《天志下》)。在反对不劳而获的同时,主张对那些丧失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人们,发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的风格。又在《尚同中》提出“分财不敢不均”,认为如此,结果定能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做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兼爱下》)。
人民群众亦必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幅图景就与《礼记·礼运》所说的一样,“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一点上,墨者的思想是与儒家殊途同归了。墨子的这些社会改革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组成的个体小生产者的社会,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作为一种大同思想的初期发展,墨子为他这个理想社会所提出的这些原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墨子的着作有《墨子》传世,原为71篇,现存53篇。②书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着作汇集。
子类。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述墨子言行编纂而成。
《汉书·艺文志》称:“《墨子》71篇”。由于无人整理,又经汉末及魏晋兵乱,71篇已散佚不全。
《随书·经籍志》称:“《墨子》15卷,目1卷。”今存两种版本,即《道藏》本(53篇)与《四库》本(63篇)。后有清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和《诸子集成》本等。《墨子》反映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葬”、“非乐”等政治思想,反映了墨子肯定一切知识来源于耳闻目见的经验论的认识论,还反映了墨子尊天事鬼的宗教观。
《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子部杂家类。《提要》云:“其说为孟子所辟,不行于世。然其书则历代着录,刊为九流之一。观其近理乱真之处,然后知儒墨异同之所以然,则亦不必废观也。
”清代以前无校本。现存注本主要有清代毕沅的《墨子注》、汪中的《墨子表征》和孙诒让的《墨子闲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