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10页(680字)
【生卒】:1519—1595
【介绍】:
明哲学家。
字孟诚,别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丰城(今江西丰城)人,李遂之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云南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他初学于邹守益,学致良知之学,但已有所变通,把王守仁的“良知说”变成“性觉之说”,创立“止修学”。他提出以“性”为体,修身为本,以修正王守仁以“心”为宗的“良知说”。
他认为“致知者致其知体,良知者发而不加其本体之知,非知体也”。(《明儒学案·止修学案》)他从“先立乎其大者”的儒家传统出发,主张先立其本,“以本为宗”,并认为这是事关学问的出发点和根本。
这个根本,既不应是程朱的“穷理”,亦不应是王守仁的“致良知”。
认为程朱的“格物穷理”,多有追逐外物,支离学问之弊,结果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而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也有诸多毛病。他力斥当时盛行的“无善无恶”之论,认为这种论点混淆儒释。他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指出“以修身为本,则家国天下,乃是身之放大,非身外之物;格致诚正,均平齐治,乃是修之工夫,而非修外之事。”他同时还强调“止修”并重,认为“止修非二体”,“未有不止而能修,亦未有不修而能止者”。(《知本同参》)“止”为主意,“修”为功夫,“止”与“修”是人生学问、道德修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落实到格致诚正、均平齐治中来,达到“主意”与“功夫”合一。
他一生酷爱讲学,所到之处皆以讲学为务。
一生着述颇丰,主要有《李见罗书》、《将将记》、《观我堂摘稿》,其哲学着作有《大学约言》、《知本同参》、《道性善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