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466页(717字)
《荀子》篇名。
战国末期荀况(约公元前313-238)所作。它是《荀子》中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篇。首先,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它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尤其提倡结交良师益友,认为这是最方便、最捷速的学习方法。“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
人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后来居上”。
为此,它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着名论断。关于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特别重视礼、法之教。
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善假于物”。它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重视积累。它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注重专一。它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提倡有恒。它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道德修养上,认为修养的目的在于“美其身”,反对那种“为禽犊”的小人。修养的境界应以“全”和“粹”为标准,做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地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
《荀子》一书,汉时有200余篇,多为弟子纂录。刘向删除重复,校定为32篇,名曰《孙卿新书》。
后经唐惊作注,即今本《荀子》,传播最广。清代卢文弨、谢墉校勘的安雅堂刻本、王先谦注解的《荀子集解》本,及近人梁启雄注释的《荀子浅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