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02页(786字)
【生卒】:1498—1583
【介绍】:
明哲学家,王门心学的重要传人,浙中学派的创始人。
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升至武选郎中,但不久即辞归。为王阳明高足,当时四方问学于阳明者甚众,常先由其与钱德洪疏通大旨,再由王阳明继续授业,因此有“教授师”的称号。一生亦勤于讲学,足迹遍及东南各地,许多地方都有其讲舍。
不拘泥于师门定说,揉合儒、道、释三家思想,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进行了重大改造和发挥。其主体思想认为意、知、物是心体的流行发用,心体是本原,根据“体用一源”的原则,用应与体同。提出了“四无”说,即“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明儒学案》)这虽承继了阳明“心之体是无恶无善”的观点,但与其“四句教”有极大的差别。提出了“良知现成”论。认为良知是天赋的道德意识,这种“良知现成”本来具足,不假修为然,无动无静,不有不无,即寂即感,不着任何物相,其存在方式是“虚无”的。
无所谓善恶,亦勿需刻意的修证。在修养方法上,提出直接在“心上立根”,直悟本体的先天正心之学,要悟出心体本正,绝意去识,堵塞万恶之源。
而这种“悟”,亦不需致知格物,只需顺其至善本体而使之自然流行就可以了。这与其师良知在发用流行过程中,会被人的情欲习染所掩,需要时时“明复”的观点大相径庭。
“四无”说和“良知现成”说及“先天正心说”,既有道家“天道自然”的痕迹,更与禅宗“佛性俱足”和“顿悟”的说法如出一辙。
其学说为当时社会中的平等思潮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其放纵乖张的修养方式,与传统的慎独、持敬的道德观相悖,亦为放浪形骸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这也造成了士子对治学求经的轻视。
后世认为,晚明的华丽轻浮,荡轶礼法,当自王畿起。着作有《龙溪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