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85页(1212字)
【生卒】:1389—1464
【介绍】:
明哲学家。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万荣)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历官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耿介刚直,两度开罪弄权者,终致仕居家讲学,卒谥文清。少从魏希文、范汝舟学程朱之学,既谨守朱学矩矱,又属意阐发与完善朱学,创立了着称于史的河东学派,门徒遍及晋豫关陇,对批判改造朱学,对明代关学中兴起了重要作用。
有学者以为其学最早融合关闽,向张载气学复归,启唯物主义思潮先河;也有学者以为其学具有和会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明显倾向。在本体论方面,对朱熹的理气说的缺漏之处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发展,提出“理气无缝隙”,在空间“无间”,在时间“无息”,“不能割裂为二”否定“理在气先,理在气上”,“理能生气”之说;针对朱学“气有动静,理无动静”说,提出“理气均有动静”观点,“理乘是气之动”,“理乘是气之静”,“一动一静,而理无不存”,因此“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提出“理者,万事万物自然之脉络、条理也”,发展了朱熹“理在物中”的见解。重躬行倡实学,提出“循理”、“实理”的范畴,主张“循理而行”,“据实而为”,“读书讲道明义,求日用之实理”。
(《读书录》)在心性论方面,恪守“性即理”观点,为论证它,提出“复性”说,复固有之性,去掉“气质之偏”,即去积恶;复性的目的是“明体适用”,性具有统体的涵意,分而为仁义礼智信,散而为万善,首先要“识性”“因器而识道”,继而“力践之”,方可修己教人。其与程朱同中有异的理欲观是“性本自然”说,肯定人欲天然合理,为使欲求适中合度,提出“正”这一范畴,然“正”私欲的另一层含义“大壮之力止其欲”,又倒退至“人欲灭、天理明”的禁欲主义。(《读书录》)其道统说主要继承程朱思想,追求显明王道,主张“法治森然”。其辟异端,主要针对释老,贬责它们缺乏大公至正,不愿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
在批判的同时,又主张重视对异端思想的研究,吸取有益因素,则为有识之见。同时批判违背道统的世儒的“科举之学”与“讲说”。
在认识论方面,重视感官作用,认为认识来源不仅靠读书也靠考察天地万物,提出“以心映理”的朴素反映论。
在学风上,主张下学而上达,内外兼修,重点放在“下学”,即“从人伦日用的小事做起”,“为学最要务实,知一理则行一理,知一事则行一事”。
(《读书录》)反对注经、科举讲说等俗儒之学,“学举业者,读诸般经书,只安排作时文材料用,于己全无干涉”,“资以进身”,已失“明道致用”初旨;“不知教人之本,或为讲语之类,使学者诵习全文,为说书应答之用,其坏人才也甚矣!”(《读书录》)其学说时人誉之“笃实践履之学”,乃其思想中最富特色与价值的内容,其学“引圣道为己任”,在思想体系的旧格局下,不乏开拓,新义层出。其着作有:《薛文清集》、《读书录》、《续录》,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了《薛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