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李翱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1:15:2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23页(1197字)

【生卒】:772—841

【介绍】:

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韩愈之弟子及侄婿,亦为韩、柳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韩愈排佛活动的追随者。贞元十四年(819)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户部侍郎及山东道节度使等职。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的富民、教民的政策思想,抨击时弊,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改税法,轻徭薄赋(《平赋书》)。坚持反对佛教立场,指斥佛寺庙宇,富丽堂皇,耗费民财。佛教僧徒“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纯系寄生之辈。

在哲学上,坚持中庸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从“性善”、“情恶”的观点出发,提出教育的作用在恢复或发展人先天的善性,即“复性”。

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性”与“情”,而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也”。“情者,性之动也”;“情者妄也、邪也”。他还认为,一个人如能灭绝妄情,即绝情去欲,则至善的本性便可破壁而出。

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以“复性”。为此,他要求学者下一番“无思无虑”、“其心寂然”、“择善固执”,乃至“慎独”的功夫。很显然,这些功夫实际上已接受了佛家“斋戒其心”以见佛性的影响。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问题,他继承了韩愈卫道的思想,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立志行儒家仁义之道的君子。他说:“君子从乎道也,而不从乎众也。”这里所说的“道”,即他解释的“学孔子者也”,“是古圣人所由之道”,“仁且义”等等。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他把儒家宣扬的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视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他说:“教其父母使之慈,教其子弟使之孝,教其在乡党使之敬让,……与之居则乐而有礼,与之守则人皆固其业。”这就是说,父慈子孝、乡党敬让、乐而有礼、安分守己这一套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是每个学者必须认真学习和躬行践履的。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法问题,他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他说:“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弘;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习莫如改过。”在这里,他提出了七条选才标准。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他自己行事时,要看他是否谦虚谨慎;在他处理个人问题时,要看他能否严于律己;在和他人接触时,要看他能否宽以待人;在他想问题时,要看他是否“无私”、“无邪”;在他学道行道时,要看他是否勇敢坚定;在他交友时,要看他能否选择益友;在他好学与否的问题上,要看他能否省察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另外,他还提出了三条选拔人才的方法:一是通过利欲考察他的心地是邪还是正;二是通过实际工作考察他的能力是大还是小;三是通过议研政事考察他的智慧是高还是低。他说:“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与不肖分矣。”这种重视以事实为依据来识别人才的方法,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价值。

李翱存世之作有《李文公集》。

上一篇:郑俞 下一篇:刘禹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