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23页(825字)
【生卒】:772—842
【介绍】: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幼学勤奋,涉猎广博,除研习儒学经典,亦旁及百家,自称“九流宗归指,百氏旁捃摭”(《游桃源一百韵》)。贞元九年(793)联登进士、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历任渭南主簿、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因积极参与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事败,被贬为连州刺史,再贬为朗州司马,谪放边远州郡近二十年。后还朝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与柳宗元相友善,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也并称“刘白”,白居易赞他为“诗豪”。
在政治上,继承儒家传统,主张仁民爱物,倾心经世致用。
为政重视“养民”、“字民”,提倡“民足则怀安”,兴利除弊,减赋轻徭。
痛斥藩镇割据,反对宦官豪右。此外,还主张“右贤尚功”、“道在法制”。
在哲学上,着《天论》上中下三篇,坚持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气有轻浊之分,二者相互作用,促成万物生长,产生了动物、植物,而后又产生了人。就天人关系问题,他在理论上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不仅指出天是物质的实体,而且指出天的运动与变化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数)和必然性(势)的。
表明天是没有意志的,不能干预并主宰人事。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无神论命题,并肯定“人能胜乎天”(《天论上》),从而动摇了天命神学的基础,并冲脱了自然命定论的局限,推动了无神论思想的发展。
他在阐述天地万物发展及变化的关系时,还提出了“数”与“势”的概念,这是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及其变化的必然性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这对于反对神学的天命主宰与神学目的论,是极重要的思想武器。他也力求探索并揭示有神论的认识根源及社会根源。他在思想上也流露出对佛教的推崇,这表现出他的局限性。《旧唐书》卷160、《新唐书》卷168有传。传世有《刘禹锡集》,又名《刘宾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