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阴阳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11:5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891页(1037字)

①又作“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在古代,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自然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矛盾方面,万物的化生也离不开这正反两个矛盾方面的消长,如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于是就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都肯定了事物本身所存在的阴阳矛盾势力。《易传》进一步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的交替看做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把阴阳概念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战国末期,形成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即阴阳家,“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封禅书》)“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并把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和“五德转移”说,秦汉以后,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西汉董仲舒和谶纬之学则把阴阳说发展成为系统的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黄帝内经》作者和东汉王充等人,把阴阳说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封建社会中后期,阴阳学说在众多思想家那里,都得到了多方的论证与理论的阐释,推动了阴阳思想在反映事物间的既对立又统一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方面深入地发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前代阴阳说的成果,提出“太虚本动”说,反映出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点,使悠久的阴阳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②古代兵家关于军事领域中里表、隐显关系的用语。原见于《经·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后来被阴阳家们发展为阴阳相克学说,以解释世间万物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和规律。

《孙子》最初言“阴阳”,仅是指与战争有关的自然现象。但南方兵学家范蠡已经巧妙地将阴阳思想与兵学结合起来,进而提出阴阳转化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后无阴蔽,先无阳察”;“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下》)。借此阐发了他的战略防御以及由防御向进攻的转化思想。

六韬·发启》也曾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其全面了解敌情的思想,即“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兵阴阳学派,讲究“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汉书·艺文志》),搀杂进许多神秘不经之谈。

后世更包含了诸如奇门遁甲六壬星占等迷信内容,有违兵家使用阴阳概念的本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