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63页(1070字)
【生卒】:1137—1181
【介绍】:
南宋史学家、理学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
谦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为之传。尝从林之奇、胡宪等游,又友张栻、朱熹,讲索益精。
荫补入官,举隆圣元年(1163)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太学博士、严州教授、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着作郎等。晚年办丽泽书院,形成“婺学”(又称“吕学”或“金华学派”)。曾约陆九渊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讨论治学方法,意在调和朱陆之争。谦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而与朱熹交往最深。谦“文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晚虽卧疾,其任重道远之意不衰,纤悉委曲,皆可为后世法。”(《宋元学案·东莱学案》)政治上,主张抗金、改革弊政。
学术上,深受二程学说影响,推崇《伊川易传》。在伦理思想上,提倡自存本心和“反求诸己”为首要。
“本心”是纯良的,它是天理、天命,有着固有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因此他主张“存本心”,而“力行”之。学问之道,就是要寻回失掉的“本心”,去掉被私欲所浸的“外心”;而要找回“本心”,则明理致知,保持原有的良知善觉即可,故不必求外,只须求内,即“反求诸己”。他认为“人心”、“外心”与“道心”、“内心”即“本心”是对立的,是致恶的根源,因此把伦理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归结为存道心、内心而去人心、外心,亦即“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之一心善端发现”,“天理则将复”,穷凶极恶之人也能改恶从善,故提倡“复善”。
此外,还提出“逊”、“克己”、讽咏诗、不只讲论、攻异端等一系列治学方法。他说:“学者先要立志”;“论义理,谈治道,辟异端,不容有一毫回避屈挠”。
(同上)他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为学须从民生实用上下功夫,并注重历史研究,强调以史为鉴,提倡经史致用,“明理躬行”,认为借鉴历史有六大要:“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遗集·杂说》)作为“吕学”代表人物,吕祖谦及其学术思想兼取朱、陆之长,调和朱陆而偏于陆,又受永嘉、永康学派影响,“合陈君举、陈同甫二人之学问而一之”,(《宋元学案·东莱学案》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评价他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着作宏丰,主要有《春秋集解》、《东莱左氏博议》、《东莱文集》等。(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