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48页(1182字)
【生卒】:1732—1815
【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
少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先受经学于世父姚范,后受古文法于方苞后学刘大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转礼部。历充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曾于《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各书院达40余年,以诲迪后进为事。论学主张义理、词章、考证三者不可偏废。
精研经学,博采汉儒之长,而折衷于宋,主张深究义理。认为程朱多得古人精深之旨,而其生平修己立德,且于实际生活中践行其言,故深为后世所向慕,乃至元明两代皆以其学取士。
然而正因为利禄之途开,导致学者专于追求富贵,而疏于发明经义。这一陋习延续达数百年之久。到近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于是专宗汉学,以攻程朱为能事,学术为之大坏。其实,汉学和宋学并非水火不容,而可以互相补充。
他说:“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博闻强记以助宋君子所遗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他还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了汉学产生的根源、特点及缺陷。
认为孔子殁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有师受。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但杂糅了谶纬之说,以致学术怪乱。
魏晋尚空虚之谈,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由此南北乖分,学术异尚,长达500余年。唐一统天下,兼采众长,将诸经之传注定为义疏,但择取的内容是非不分,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道,群经略有定说。
然而元明守之,着为功令。明末至清,学者既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于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甚至于欲尽舍程朱而宗汉,实际是猎其枝而去其根,搜其细而遗其巨。这种近世汉学与“自有真是非,勿徇时人之好尚”的古汉学有着天壤之别,他说:“夫汉儒之学,非不佳也。而今之为汉学乃不佳,偏徇而不论理之是非,琐碎而不识事之大小,晓晓聒聒,道听途说,正使人厌恶耳。
”只能使学者玩物而丧志。他直斥当时颇诋宋儒的大学者袁枚、纪昀之非,并对翁方纲说:“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鼐则愿读人间所常见书耳。”以上学术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古文理论之中。其论文,根极于性命,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他独能抉其徽而发其蕴。
所编《古文辞类纂》,分文之体类为13种,而所以为文者则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个方面。认为神理气味,文之精也;格律声色,文之粗也。学者于古人必始遇其粗,中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论者以为自明以来言古文者,莫详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