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687页(1838字)
①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家学说的核心,其含义相当于现今所谓的世界的本原,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老子》五千言中,“道”字凡74见,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1.“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语称述的道就不是恒常之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不是形而下的具体的东西,“道”这个名称也只不过是其别名之一。道虽然无名却又有实,其本身虽然不是实体,但所有实体无不有道存焉,即“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又“为万物宗”“万物之奥”。可见道虽无名无形,却是最真实的存在,这是超越有限而向无限之域探索的结果,是超越感知之上的高度形而上的思辨的产物。
2.“先天地生”:老子之前的思想多认为天地是有形物体的开始,万物由天地所生,即所谓“天生万物”,天更被认为是最崇高最神圣的,是宇宙的创造者,是宇宙和人事的主宰者。老子则提出了崭新的命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女,它没有母亲,自可以为天下母,自本自根,是上帝的祖先。
这是对具有无上权威和人格意志的天帝的否定,还天地以自然本性,有反鬼神术数的无神论倾向。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无形无象的恍惚之道,化生出混沌未分的有形有象之物“一”,负阴而抱阳的“一”化生出阴阳——“二”,阴与阳激荡交合,产生出多种东西——“三”,再由此而生出天下万物。这种宇宙万物的生成论,是由抽象到具体,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体反映了道为天地之根、众妙之门、万物之母。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用辩证的观点阐述道的运动规律。道生万物,存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体现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的这种规律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反”。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通“返”,反复、循环。前者指对立关系,后者指从对立复归于统一。
这里的“反”两者兼而有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来说明对立关系。
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矛盾对立就是事物的这一特性所决定了的。其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二者假如失去其中一面,相反的另一面也不可能存在。对立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而且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另如动静、祸福、美恶、善妖、正奇等,体现了道的运动规律的另一面,即循环往复,对立面的转化。
这种意义的“反”有时又同于“复”,如“善复为妖,正复为奇”。这两者也不是判然对立的,因为相反的对立同样包含在对立的转化之中。两者之中,老子似乎更看重对立的转化,因为他的哲学的归结点是返璞归真、反本复初,“归根曰静”,虚静状态才是事物的根本,致虚极,守静笃是道运动变化的归宿,也是老子的最高理想境界。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一则说道法自然,一则说道常无为,可知道的本质特征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顺应自然。
老子谈天道不是纯为探求自然奥秘,而是将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使人道归本于天道。道的无为这种特性反映到社会政治方面,就成为“君人南面之术”,即统治者治国安民的策略方针。具体说来就是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即君主只管大政方针,驾驭群臣,而不事必躬亲,陷于具体事务之中。表面上不管,实际上却无所不管。
如果说道——无名是《老子》的哲学本体,道——无为就是《老子》的政治社会理论。②《淮南子》哲学思想中最基本和最高的范畴。书中用大量篇幅对“道”加以阐述和说明,使“道”这一概念较《老子》更为清晰。《淮南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包裹天地的,空间上包容一切,时间上也没有穷尽,它也就是宇宙全体。
道又是无所不能的,它是推动事物运动的力量源泉,天地万物因为它而发挥自己的功能,自然和社会依赖它而正常运行。所以它指的就是宇宙间万物运动的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性。同时,“道”也包括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具体规律,不同的事物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对于“道”,人们必须顺应它,而不能违背或改变。
在《淮南子》的宇宙观中,“道”又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总根源,是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宇宙最原始状态,“道”无形无象而又实有,所谓“无形生有形”,道化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它“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由以上的规定性看,《淮南子》所说的“道”,也就是自然界有规律的运动和化生万物的作用,它是物质性的,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特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