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254页(4530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而持久的心肌急性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严重者可进展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亦可有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病因及发病机理】 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急剧升高、脱水、出血、饱餐、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为本病的常见诱因,部分病例无明显诱因。根据病理学资料,绝大多数患者(95%以上)起因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痉挛或损伤等。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或)继发血栓形成可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当心肌缺血持续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最常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可引起左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其次是右冠状动脉闭塞,可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心室梗死,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可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脉占优势时)和心房梗死,亦可累及房室结,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可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

【临床表现】

1.先兆:半数以上病例有各种先兆症状,表现为乏力、消化不良、呕吐等,或有心绞痛发作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诱发因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

2.症状

(1)疼痛:胸痛是最突出的症状,其特点与心绞痛相似,但更严重,持续时间在半小时至数小时以上,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腹胀等,发热多在起病后第二天开始,一般在38℃左右,持续1周。

(3)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尤以室早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也较常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4)低血压和休克:当收缩压低于10.67kPa时,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速、尿量减少、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当坏死心肌大于40%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多在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预后差。

(5)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嗽等,重者出现肺水肿。右心室梗死可出现右心衰竭。

3.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减低,出现病理性第三、四心音,第二心音逆分裂,二尖瓣反流性杂音、心包摩擦音、各种心律失常及肺部干湿性啰音。

【诊断】 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等三项中具备两项即可作出诊断。

1.临床表现:持续缺血性胸痛超过半小时以上。但应注意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

2.心电图

(1)可靠的心电图诊断须满足三项条件:特征性的病理Q波和ST-T改变,变化符合梗死病理演变过程,心电图改变足以提示梗死部位。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起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又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1~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ST段抬高持续数天至2周左右,逐渐回至等电位线,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为进展期改变。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型倒置,两肢对称,为慢性期改变。非Q波心肌梗死无Q波出现,ST明显压低,T波倒置,ST-T改变往往持续1~2天以上。

(3)心肌梗死定位诊断:前间壁V1~V3;前壁V2~V4;广泛前壁Ⅰ、avL,V1~V6;前侧壁Ⅰ、avL,V5、V6;高侧壁Ⅰ,avL;膈面或下壁Ⅱ、Ⅲ、avF;后壁V7~V9,V1、V2初始R波高宽,R/S>1,ST段压低,T波直立。右室梗死:V3R~V6R,ST段抬高≥0.1mV。非Q波梗死:avR的ST段抬高,其他导联ST段压低,或心前导联和肢导联T波深倒置。

3.血清酶学检查: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坏死后释放各种酶,这些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均升高,常达正常值的2~10倍,且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

(1)肌酸磷酸激酶(CPK):起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峰值,72小时后恢复正常。有3种同工酶,其中以CPKMB为心肌所特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2)谷草转氨酶(AST):起病后8~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3~5天恢复正常。

(3)乳酸脱氢酶(LDH):起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72小时达峰值,8~14天恢复正常。有5种同工酶,以LDH1,特异性较高。

【鉴别诊断】 应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腹症等相鉴别。

【治疗】一旦疑诊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让患者平卧休息,尽量少搬动,同时尽快联系转院治疗。在转院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交通工具,绝不能让病人步行或骑车去医院,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在转院前,必要时可给予镇痛、镇静及吸氧治疗。

1.止痛: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皮下注射或肌注,4~6小时可重复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或10mg加入极化液中静滴,对顽固性疼痛可用冬眠合剂静滴。

2.镇静:安定2.5~5mg,舒乐安定1mg,一天3次口服,或安定5~10mg肌注。

3.吸氧:经鼻给氧24~48小时,3~5L/min。

【预防心肌梗死愈后复发】 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包括: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使之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2.安排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3.力劝戒除吸烟:吸烟不仅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挪威多中心研究,在心肌梗死后17个月中,戒烟者较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减少45%,在3年后,戒烟者较吸烟者心脏原因死亡及再梗死明显降低。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力劝患者的亲属戒烟,患者恢复工作后最好应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吸烟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高度相关,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这些可能都是易诱发再梗死的原因。

4.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可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5.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6.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不公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猝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是廉价易得的抗血小板制剂,副作用低,便于长期应用。

7.应用β-受体阻滞剂: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发生率、猝死发生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

8.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门诊随访,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如又再现心绞痛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再梗。

【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保健】

1.心理保健:心肌梗死病情具有突变性和多变性,可使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心理活动,如焦虑、忧郁、紧张等。这些心理活动会使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加重、血脂发生变化,导致病情加重。调整情绪,一般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主要手段有解释、暗示、保证、鼓励和安慰等,使病人对康复充满信心。

2.戒烟:很多患者有吸烟史。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增加心率,加大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吸烟会引起血管收缩、凝血改变、一氧化碳水平增加和血小板聚集,导致病情加重。

3.合理安排膳食:茶、咖啡尽量不饮,因为其中的茶碱和咖啡因会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晚上饮用还会影响睡眠,间接地影响心脏。偶尔少量饮酒对心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过量会导致心脏抑制,心输出量降低。应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一些海产品如海、海带等;不宜饱餐,每餐以八成饱为宜,过饱会使大量血液集中在胃部,心肌供血减少,心脏工作负荷加重。

4.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和锻炼:逐渐进行活动能加强心脏力量,活动与休息交替进行,以防止疲劳。早期的活动和锻炼可以降低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如可在床边活动,做上肢屈伸、腿屈伸等。最好的锻炼是散步。

5.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必要时可用缓泻剂或开塞露。

上一篇:心绞痛 下一篇: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