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虚壹而静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3:37:1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99页(679字)

荀子的认识论命题。

意谓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看待事物,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荀子·解蔽》:“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虚”与“静”,本是道家体“道”的方法,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庄子言“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庄子·外篇·天道》)。《管子·心术上》认为“虚”、“静”是天、地的本性,“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又说,人的过失就在于自以为是,发生错误就在于任意更改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子所谓“静因之道”,意谓排除主观上的嗜欲成见,完全按客观规律去认识事物。荀子在道家“虚”、“静”和管子“静因之道”等主张的基础上,提出“虚壹而静”的命题,认为应摈除已掌握的知识的干扰,这叫做“虚”;思想专一不二,用心于一,叫做“壹”;思维过程中保持宁静不乱,叫做“静”。

要做到“虚壹而静”并不容易,因为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如荀子所指出的:“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荀子·解蔽》)。“虚壹而静”是认识过程中,臧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即“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谓“虚壹而静”为“大清明”,称进入此种境界者,能“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荀子·解蔽》),显然不合情理地夸大了“虚壹而静”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解蔽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