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乐记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2:54:1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467页(678字)

礼记》中的一篇。

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后期或末期。作者不详,《史记正义》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着,但现存的《乐记》中有一部分是汉初儒者纂辑的。

它总结并发展了先秦儒家关于音乐教育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关于音乐教育的专着。其主要内容有:首先,认为音乐是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

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是说,音乐来自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由外界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心受到外来刺激而感动,便发出声来。因刺激的性质和强弱不同,激发出来的声音也不同。这不同的声音变成有节奏的旋律,谓之“音”;把这“音”按次序用乐器配合演奏出来,并有执干、戚、羽、旄的舞蹈,谓之“乐”。

关于乐和礼的关系,它指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不难看出,《乐记》作者重视音乐教育和礼教的原因,是从当时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是为了“无怨”、“不争”,为了所谓“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服”,从而揖让而治天下。关于乐和德的关系,它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里所说的“和敬”、“和顺”、“和亲”,都是说音乐教育在协调君臣、父子、长幼和兄弟之间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见,音乐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一篇:无神论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