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桓谭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0:58:1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7页(1337字)

【生卒】:前24?—56

【介绍】:

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

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桓谭经西汉成、哀、平帝朝及新莽时期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历任奉车郎,掌乐大夫及大中大夫等职,光武帝时征为议郎给事中。他“博学多通”,“好音律,善鼓琴”,“通习五经”,“尤好古学”,善为文章,亦精于天文,着有《新论》(《后汉书·桓谭传》)。他在反对谶纬神学的斗争中,以及在论辩形神关系的理论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坚定精神,使他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

两汉之际谶纬及符命神学盛行,对此,桓谭多次冒死上疏,“极言谶之非径”,光武帝震怒,斥桓谭言论“非圣非法”,几乎处斩,终将桓谭外放,死于途中。他在反对天命、神学目的论及天人感应论等神学迷信方面,也是个斗士,指出:“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又道:“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同上本传)。

显然,这恰是针对天命神学所作的批判。神学目的论宣扬人间万事万物都是天(上帝)有意安排的,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背后都有天意在主宰。

桓谭借助自然界及生活中的事例,破除神学目的论的虚妄。他认为“钩吻(毒草)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譬若巴豆毒,矾石贼,桂害獭,杏核杀,天非故为作也。”(《新论·祛蔽》)说明钩吻“不与人相宜”,人吃了才被毒死,正如巴豆毒鱼一样,都是“天非故为作也”;这并不是上天有意的作为,不是为着杀人杀鱼才生出毒草来的。天人感应论者认为上天能感知人的善恶,且能对善恶施行报应或惩罚。桓谭作出严肃批驳。

三辅地方传说,杀食鹳鸟会遭雷击,桓谭则指出:“其取杀时,适与雷遇耳。”(同上)说明这是偶然发生的巧合事件,并非是上天有意的安排,更不是对取杀鹳鸟者的惩罚。

此外,他还明确指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谴非》)。说明自然灾异也纯系普遍的自然现象,它与人事无关,更不是上天对人的谴告。这样便剥除了神学目的论、天谴论以及天人感应论的神秘外衣。对长生不死的仙道以及形神关系问题,桓谭也有精辟的论述,驳斥了长生不死的仙道的荒谬。桓谭在形神关系上,反对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他以烛与火为喻,说道:“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人到暮年衰老,“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同上)。这表明,桓谭认为精神在形体之中,如同火光依赖蜡烛一样,蜡烛燃尽,火光也随之熄灭了;所以形体没有了,精神也不存在了。

形体是第一性的,而精神则是第二性的,得出了形谢神灭的结论。他的局限性在于,他不能理解精神本是形体的属性,错误地认为人死之后精神可以离开形体,“忽如卧出”(同上)。桓谭反对神学的斗争及其业绩,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继承。

王充称赞桓谭“论世间事”,“凡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而以后王充、范缜等人的无神论思想,则继承并发展了桓谭的思想。在政治上,桓谭主张儒家王道,认为足衣食,才能教以礼义;威以刑诛,才能使民弃恶就善。

着有《新论》29篇,已佚。现传《新论·形神》1篇,收《弘明集》中。

另有赋、诔、书、奏凡26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见《艺文类聚》及《后汉书》本传。(冯方、盛广智)

上一篇:宋均 下一篇:班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