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韩愈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1:15:1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22页(1517字)

【生卒】:768—824

【介绍】: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幼年处境很苦,三岁而孤,在兄嫂抚育下,“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25岁时,考取进士。此后,“三试于吏部不成,十年犹布衣。”35岁时曾任推官,后调任四门博士。次年迁任监察御史,其后官级变动无常。

曾先后担任县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终年54岁。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性三品”说,并肯定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他认为,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上品人来说,可“就学而愈明”;对中品人来说,可“导而上下”;对下品人来说,可“畏威而寡罪”。这就是说,人性虽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之分,但都不是不可改变的,只是移易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效果不同而已。他还提出为经邦治国作育人才乃是为政之本。

他指出,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极言至论”,是“古今所宜法者”。

尤其当天下处于安定之时,经邦治国的大计,应以教育英才为最重要。

为此,他要求当政的君相不仅有责任教育人才,而且要爱惜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君子之于人也,·即长育之,又当爵命宠贵之,而与其才无所遗焉。”他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并结合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就教师的作用、任务、标准,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谁都难免有困惑不解的问题,“惑而不从师,甚为惑矣”,从而肯定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他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所谓“传道”,就是教育学生懂得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学会怎样做人。所谓“授业”,就是讲授《》、《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让学生掌握古代传统的文化知识。所谓“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在选择教师的标准问题上,他认为不在于年龄大小、地位高低,而在于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即师其“道”也。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说》)关于师生关系问题,他认为应当以“道”和“业”为基础,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外,在治学态度和方法方面,他也提出了许多极为宝贵的见解。首先,他强调学生在进德修业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意思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学,若懒惰贪玩,就会荒废学业。

要想在品德修养上达到高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慎思,遇事三思而行,若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然品德败坏。

其次,在治学的具体方法方面,他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阅读不同性质的书,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凡阅读古籍一类的书时,一定要做出提要,掌握要点;凡阅读辑录古人言论一类的书时,一定要探索其要旨,领会精神。

他还要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即是说,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分大小,兼收并蓄;并对书中的重要内容和精华部分,要反复体会,仔细玩味,达到融会贯通。韩愈的着作很多,其中《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等篇,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均收入《韩昌黎集》。

上一篇:王真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