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31页(1003字)
【生卒】:?—989
【介绍】: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人,一说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毫县)人。博览群书,“诗礼书数及方药之书,莫不通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抟传》)。
后唐长兴中(930-933),举进士不第,遂求道于武当山,以山水为乐。
据传服气、服谷二十余年。后晋天福间(936-944),返巴蜀师事邛州高道何昌一。
后周之际,隐于华山,与麻衣道者、谭峭、吕洞宾为友。后周显德三年(956),世宗因好黄白之术,召其入朝,赐号“白云先生”。
谏世宗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宋书·隐逸传》)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3),两次应诏入朝,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太宗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在哲学上,提出“太极即无极”的命题,以太极为世界本原,认为“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俱,故名太极。”(《玉·诠》卷五,载《道藏辑要·鬼集五》)“无者,太极未判之时一点太虚灵气,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也”(同上)。认为无极就是无形无状、形而上的元气。他把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万物看成虚幻不实的:“人间万事悉是假合阴阳二气,但有虚幻,无有定实也”(《正易心法注》第21章)。“假合”为佛教术语,意即天地万物为众缘(条件)和合而成,没有真实本性。承认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玉·铨》卷五)。
并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性。“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正易心法注》第四十一章)。学术方面,是宋代《易》学代表人物之一。“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宋史·陈抟传》)曾作《龙图序》,文中指出:“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宋文鉴》)又作《无极图》和《先天图》,前者为一种宇宙生成图说,后者为六十四卦图式,认为万物一体,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
在其《易》学体系中,象、数、理相统一。认为《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皆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宋史》卷457有传,着作多佚,今存题为陈抟所作之《阴真君还丹歌注》收于《道藏》。(高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