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66页(764字)
孟子对“仁”的重要性的终极评价。
意谓“仁”是天的最尊贵的爵位,人的最安逸的住宅。《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朱熹注曰:“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人择所以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之甚乎?”“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仁”是儒家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自孔子始,儒家对“仁”的含义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参见“仁”条)。孟子对“仁”的重要性和“仁”在“四德”(仁、义、礼、智)中的核心地位予以强调,先引述孔子之言说,与仁共处则为美。本可自己选择,却不与仁共处,是为不智。进而指出,仁是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逸的住宅。
没有人来阻挡你,你却不仁,是为愚蠢。不仁、不义、无礼、无义的人,只能做别人的奴仆。孟子认为,“仁”本是人心固有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在儒家道德准则中居于首位,《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盖仁也者,五常之首也,而包四者;恻隐之体也,而贯四端。”(参见“五常”、“四端”条)故称“仁”为“天之尊爵”,“人之安宅”。儒家重“仁”,主旨在强调道德自觉自律及道德伦理教化的社会作用。
人而为人,君而为君,违仁不可。对“仁”的高度重视与评价,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