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名实之辩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1:11: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888页(529字)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论和研究。

春秋时,邓析提出“按实定名”、“循名责实”(《刑名》)的主张。孔子提出以名正实,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主张恢复周礼。

墨子提出“取实予名”。后期墨家详细分析了名实关系:“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经说上》),“有实也,而后谓之;无实也,是无谓也”(同上)。

“名”的作用在于“拟实”、“举实”。尹文以“形”为“实”,强调“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大道》)。公孙在《名实论》中系统地考察了名实关系,指出“夫名,实谓也”,名之于实应该“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实之于名应该“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以“白非马”之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迹府》)。荀子提出了“约定欲成”、“稽实定数”的观点。韩非提出了“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生”(《韩非子·功名》)的思想。

西晋欧阳建指出,名实关系犹如“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期与为二矣”(《言尽意论》)。明清之际王夫之对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名实之辩作了总结:“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姜斋文集·知性论》)。

名实之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形成和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