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湛若水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1:30:0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91页(824字)

【生卒】:1466—1560

【介绍】:

明哲学家。

字元明,初名露,后改名雨,字民泽,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后历任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等职。

早年师事陈献章,深受赏识,被认为是其衣钵传人。平生足迹所到之处,均建书院奉祀献章。

在学术上主要承传献章,强调以自然为宗,通过贵疑、重思寻求自得。但对献章侧重于主观精神的主静坐之说提出异议,认为单纯讲静不能致力,只有动与静相结合而统一于静,才是合内外之道。

在京师任职翰林院时与王守仁过从甚密,曾同时讲学,但学术观点不同。其思想核心是“随处体认天理”,与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有别,一时学界王、湛之学各立门户。不同意王守仁所说致良知“以为是是非非,人人皆有”,认为良知只是内心的发端,还需要后天的涵养扩充。把格物解释为“造道”,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造道也。

读书、亲师友、酬友,随时随处,皆随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答阳明》)。主张在具体事上磨炼,煎销习心。

与王守仁同样提倡心学,但认为彼此对心的理解不同。“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学,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

(《答杨少默》)反对王守仁以内心之知取代客观之知的倾向。从这种认为心贯穿天地万物的观点出发,批评陆王心学有“是内非外,重心略事之病”,使“千百年来道学不明”。

企图调和王守仁和朱熹的观点,折衷本心论和天理论,主张内外合一之道。

“遂无内外,内外一道也;心无动静,动静一心也。”(《复王宜学》)据此提出,“自今诸学子便要内外本末心事合一”,因为理是“无内外本末心事之间也。”视天地万物之理与内心之知是混一同体的。

进而论证其本体论上的命题“心性非二”,唯有“主一”才可以见天理,任何东西不可以有“二”,二就是支离。门生弟子甚多,形成甘泉学派。着作有《甘泉集》。

上一篇:夏尚朴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