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海洋大辞典

缺氧沉积物

书籍:海洋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5:29: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海洋大辞典》第521页(1030字)

大洋缺氧事件时期形成的海底沉积物。

从60年代中期起,在北大西洋深海的沉积柱状样中就有含硫化物的白垩纪中期沉积物发现。接着,深海钻探第1、11、14、15、36、39、40、41、43、44、47、50与75等航次,又在南、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钻孔中发现白垩纪中期的黑色页岩(Hsu,1982)。现在查明,这类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在北大西洋见于白垩纪的早期(欧特里夫期)到白垩纪中期(西诺曼期),局部地方还见于白垩纪晚期(土伦期);在南大西洋则广泛出现在晚侏罗世(津期)到白垩纪中期(西诺曼期),局部到白垩纪晚期(康纳克期)。

页岩由陆源粘土组成,富含有机质(包括植物碎屑),有机碳含量高者可达百分之十以上。这类黑色页岩带厚数十米,与含有底栖有孔虫群的钙质沉积互层。白垩纪大洋黑色页岩的发现,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这不仅由于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潜在的经济意义。中生代后期的地层,在世界上是油气最为富集的部分,而现在已知的中生代特大油田(如中东等),据认为就与当时的大洋缺氧事件有关。

从大西洋看来,白垩纪缺氧沉积的形成水深大约在2800-3000米。

与此同时,在更深处还有含氧沉积物形成,可见黑色页岩是形成于缺氧层中的。

有人认为当时大西洋深处汇集了周围浅海区,因强烈蒸发形成的高盐、高密度水,在洋底造成一种深水“盐湖”,更有助于这种缺氧层的形成,所以大西洋比太平洋黑色页岩更为发育(Bergfer,1981;Seiboid&Berger,1982)。还有人认为白垩纪时因气候温暖,大洋经向温差甚小,世界洋流停滞,形成“滞水期”,使得大洋缺氧层增厚、CCD变浅。

相反,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较冷,大洋经向温差显着,洋流强盛,以致大洋缺氧层变薄、CCD加深。这两种具有不同大洋模式的地质阶段大致以3200万年的周期重复出现,其中前者全球生物种类增多,可称“多属种”(Polytaxiic)型;后者相反,可称“少属种”(Oligotaxic)型。白垩纪缺氧期正发生在多属种型的阶段(Fischer & Arthur,1977)。此外,也有人主张缺氧事件并不一定要求洋流停滞,完全可以在洋流强劲的时期发生(Southerm等,1982、1983)。看来关于大洋黑色页岩成因的统一认识,还有待于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剖面分别作详尽的沉积学和有机化学的研究(Arthur & Schlanger,1979)。

上一篇:全日潮 下一篇:缺氧事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