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0页(1076字)
【生卒】:约前145—前86前
【介绍】: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大史学家、文学家。汉史官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曾遍游南北,考察风俗,搜集史实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观于秘室,博览官藏典籍。
后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着书,当《史记》完成后,即不知其所终。《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书中的列传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传见《汉书》。
其文艺观点主要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文。
司马迁的重要文艺观点是提出了“发愤着书”说。
这是他对历代许多作家为何不辞艰辛刻苦着书的原因所作出的深刻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思想的表白。他指出历代许多哲人、思想家,如周公演《易》,孔子整理《春秋》、《诗经》,左丘明着《国语》,孙子作兵书等都是“发愤之所为作”,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就是说许多优秀人物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迫害和压抑,有“道”难“通”,有志难申,只有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着作表达出来,因而才发愤着书的。“发愤着书”体现出强烈的不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发愤着书”的人心中满怀郁愤,由郁愤而产生无穷力量,这力量激励他们不辞艰辛坚持着述,从而写出许多不朽的着作。司马迁提出这一光辉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对后代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
司马迁对屈原作品作了高度评价,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但楚王听信“谗言”,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怨”而作《离骚》,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人格。他又引用刘安对《离骚》的评语并进一步加以发挥,对屈原的伟大的作品作了充分的肯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从屈原的思想品质和作品的表现之间的关系来评论《离骚》,说明《离骚》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屈原伟大人格的反映。“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则深刻总结了《离骚》善于通过眼前的平凡而具体的事物的描写来表现宏大深远的思想的艺术特点。
这是以文质统一的标准评论作品的鲜明的表现。司马迁运用这个标准对贾谊和宋玉等人也作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