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4:3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73页(682字)
【生卒】:1009—1059
【介绍】:
字泰伯,世称旴江先生,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出任过太学助教、直讲、太学说书等职。有《旴江文集》(又称《直讲李先生文集》)行世。《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李觏在当时阶级矛盾、种族矛盾尖锐的情势下,主张改良政治,富国强兵。
他的文学主张体现了政治家匡正时弊的改革要求。他强调“文”的社会作用。
在《上李舍人书》里说:“文”应当是经世致用的“治物之器”,要有益于“兴国家,靖民生”,不该“雕锼以为丽”,华而不实是不好的。他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提出了尊古而又反对泥古的主张。
他推尊韩愈,《答李观书》里说:“退之之文,如大飨祖庙,天下之物,苟可荐者,莫不在焉”。
但他尊古并不是泥古倒退,相反,对泥古、守旧的人倒给了激烈的批判。他在《答黄着作书》里,讥讽那些“开口便随古人”的人说:“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孟子,劫掠昌黎;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
李觏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所提出的观点,比当时道学家和古文家的文论观点高明;但他偏重于经世致用,坚持传统的诗教说,对新兴文体小说采取贬抑态度。他的《上宋舍人书》说:“近年以来,新进之士,……不求经术,而摭小说以为新;不思理道,而专雕锼以为丽。句千言万,莫辨首尾。览之若游于都市,但见其晨而合,夜而散,纷纷藉藉,不知其何氏也。
”这正是“求经术”、“思理道”的正统文人的偏见和局限。
上一篇:苏洵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