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0:1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79页(985字)

清袁枚着。

十六卷,补遗十卷。内容多记当代歌创作的趣事、逸事,也有对古今诗人和诗作的议论品评,集中阐发了袁枚性灵说的主张,是继叶燮《原诗》之后清代最富学术价值的诗话着作。此书论诗继承了明末公安派的进步传统,反对拟古和矫饰,提倡抒写性灵,写真性情,重“真”、重“活”、重“新”,如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诗写性情,惟吾所适。”“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作诗,不可以无我。”“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都是强调写诗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新鲜的感受,便是好诗,不要复古摹拟。从“性灵说”出发,此书对清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均表不满,主要锋芒针对的是前二说,对它们完全持否定态度。如批评“格调说”:“杨诚斋:‘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

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易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指出格调说的形式主义,是相当中肯的。

对翁方纲的“肌理说”也是完全反对的,指出“肌理说”以“掉书袋”为能事是“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又说:“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注疏,得此不朽之作?”这些批评也是切中“肌理说”的要害的。

对王士祯的“神韵说”则认为“神韵”不过是诗中一格,不能以偏概全,要求作诗首首如此。但对“神韵说”并未一概否定,而有所吸取,也主张诗要有“神韵”,要有“言外之意”。

此外,在诗歌理论方面,还有一些较好的见解。但此书过多记载一些低级庸俗的趣事、艳事,是不足取的,正如有人的批评那样:“所录非达官,即闺嫒,大意在标榜风流,颇无足观。”(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本书通行本是坎根据乾隆庚戌和壬子随园自刻本校订和标点的,一九六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二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