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着书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5:3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88页(550字)

迁对前代许多着作家不辞艰辛刻苦着书的原因作出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思想的表白。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类似的话还见于《报任安书》。司马迁认为许多着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和压抑,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遂其志之思”,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留传后世,才着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而发愤着书正是对迫害的不满与反抗。

正因为如此,其着作必然强烈表现出不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司马迁的“发愤着书”思想对封建社会中进步作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鼓舞作用,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东汉桓谭提出“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新论》),唐韩愈提出“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宋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观点都是对司马迁“发愤着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篇:阳春白雪 下一篇:诗以达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