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寄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4: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70页(432字)
兴,指比兴的表现手法;寄,指内容上要有寄托。
合起来用,是指以“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抒发作者的情思,使诗歌寓有深刻含义。“兴寄”一词,初见于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它是陈子昂诗歌改革的重要主张。对唐代诗歌革新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这种主张,直接影响了李白和杜甫。白居易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了继承和发展,《与元九书》中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这里的“比兴”一词,跟兴寄的含义相同。陈子昂以后的诗人,多用“比兴”以代“兴寄”,如杜甫推崇元结的《舂陵行》,誉之为有“比兴体制”(《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故今人朱自清说:“至于论诗,从唐以来,比兴一直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论诗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诗的作用。”(《诗言志辩》)也就是说,重视的是诗里寓有的“兴寄”(比兴)之义。
上一篇:刚柔清浊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