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13:27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155页(931字)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活动的心理实质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犯罪心理和行为关系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犯罪心理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以埃宾的《犯罪心理学纲要》为标志。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勃罗梭的理论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犯罪行为总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但犯罪的心理究竟如何产生,众说纷纭,影响较大的有:1、生物因素论。认为犯罪是生物学的原因,是遗传的结果。其代表人物就是龙勃罗梭,他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是犯罪者。

这种理论在当时就受到一些同行和学生的反对,晚年,他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改。60年代以来,有人利用最新科学成果重提生物因素和犯罪心理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出了遗传与染色体说、内分泌说、脑电波说等,使犯罪生物学派重新抬头。2、心理因素论。最有影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他认为犯罪行为产生于欲望被压抑和发展不完善造成的,后来又有人强调不良的心理因素是产生犯罪的原因。3、社会因素论,这种观点在西方犯罪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由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

4、多种因素论。即认为单一的因素很难促成犯罪,犯罪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是促成犯罪的条件。二、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探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揭示犯罪心理的构成。一般认为,犯罪心理的构成包括需要结构、能力结构。我国学者认为,世界观和信念上的问题也是犯罪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

三、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特点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研究时,是从“不同罪名犯罪人”和“初犯、累犯、惯犯及共犯”两大方面进行分类和研究的。四、不同情境中犯罪人的心理研究。

犯罪分子一般经过预谋、实施犯罪,以及拘押、审讯、判别、判刑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研究不同情境中犯罪人的心理能够为预防、揭露、打击和教育犯罪分子提供心理依据。由于犯罪心理具有不同于一般心理的特点,具有所谓隐蔽性、间接性、难以实验和不可实验性,因此,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心理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统计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心理分析法、观察法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