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42: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268页(1319字)

是人们以一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共同活动过程,是社会主体的人与生活条件(环境)以一定方式相结合的特殊活动形式。

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因此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或者说是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生活是不尽相同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社会生活方式具有各自的阶级性。人类的社会生活极为丰富多彩,其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理论上说,广义的社会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两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人在其他一切生活领域中全部生活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的主要内容。生产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界的交换是人类独有的、第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也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领域。

此外,物质生活还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活动,它是人们赖以生存、蕃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非物质生活,又称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相对应,并以后者为根基。

其内容包括科学、政治思想、哲学、伦理、国家、法律、言语、民俗、道德、教育、文艺、信仰和宗教等方面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诸如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体育、集邮、谈情说爱等。以历史的眼光看,社会生活的这两个部分并非是泾渭分明的。

如衣着服饰和建筑等。它们既属于物质生活,又属于非物质生活。家庭生活也是既包含物质生活,又包含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总是相互结合的,很难彼此分开。正是两部分的诸方面的复合,才构成社会生活有机的整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状况,制约着和决定着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精神生活并不同物质生活的发展完全一致,往往是不平衡的。精神生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而是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作用于物质生活过程,极大的影响着物质生活的发展。

对社会生活分析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例如,从人们活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生产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从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上,可分为公共活动(或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从实践活动的具体领域上,可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从年龄、性别上,可分为老年生活、中年生活、青年生活和妇女生活等;从地域上,可分为城市生活和农业生活;从按道德发展水平上,可分为蒙味时代的社会生活、野蛮时代的社会生活、文明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还可分为更小的部分,例如政治生活可分为国家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活等。列宁指出,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向我们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生活,再现’被专门社会科学‘分割’成部分的社会统一性。(《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280页)。

许多社会学家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内容。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用愿望、兴趣、意志、感情、心理和信仰等主观主义的解释上。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整个社会生活的考察获得了真正的科学基础,使人们得以认识复杂的社会生活。

分享到: